如何輔導女孩子成長

依林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在一般家庭,父母對於女孩子的成長要比男孩子花更多的心思,因為女孩子很特別。加拿大女童軍(Girl Guides Canada-Guides du Canada)有近一百年輔導女孩子成長的經驗,他們把女孩子的成長過程劃分為了五個階段:Sparks(五到六歲),Brownies(七到八歲),Guides(九到十一歲),Pathfinders(十二到十四歲),Senior Branches(十五到十七歲以上),然後配以各種活動、遊戲、訓練、戶外探險等使女孩子們在安全、沒有壓力和競爭的環境下成長為心理健康、有責任感、有領導能力和成功的女性。
  
五到六歲的小女孩子開始好奇、有群體意識、喜歡玩遊戲、能動手製作簡單的東西和收藏。輔導這些孩子時更多時間集中在玩趣味遊戲、唱歌和學習簡單的工藝品製作,她們可以在沒有競爭的環境下與新朋友分享她們的經驗,建立她們服務他人和社會的意識。
  
七到八歲的女孩子更活躍,開始探索新事物、自我管理、建立更多新友誼、了解團隊並樂於助人。輔導這些孩子的最佳方式是戶外露營,在離家不遠的地方選擇露營地點也可以,最重要的是有趣味,提高她們的環保意識,增加冒險樂趣。


  
九到十一歲的女孩子開始嘗試新的經驗、學習生活技能、挑戰自我、實現個人目標、發掘自我價值,進一步了解社會和環境。這些可以通過一系列活動協助這個年齡組的女孩子達到這些目標,如露營、參觀加拿大戰機博物館、學習急救等,對孩子很有吸引力,能培養孩子的自尊、發展獨立個性及獲得成功感。
  
十二至十四歲的女孩子開始拓展解決問題的多種方式,但容易被形形色色現象分散思考重點。因此輔導這群年輕開拓者時,常以組織多個充滿挑戰的項目,讓她們成為項目協調或領導人,鼓勵他們在實踐中發揮各人才能,更有信心面對生活的挑戰,初步形成成功的人際關係,無論獨立完成還是與團隊一起完成,重點在於培訓他們的領導和決策能力,從中獲得樂趣與結交更多的朋友。國際旅行也是這些十二歲以上的小姑娘們喜愛的活動,可增長見聞並結交異國朋友。
  
十五至十七歲的女孩子是步入成年的關鍵階段,雖然要面對步入成年的挑戰,但由於具備之前女孩各個年齡階段的成長經驗,所以可在輔導更年輕的女孩子的同時完備其組織和領導能力。此時可引導他們自己組織活動和項目如旅行、野營、服務項目或合作署活動,培養制定工作計畫和指導工作的經驗,建立獨立發展和自信心。
 
(如何具體實施這五種輔導課程,家長可以諮詢加拿大女童軍網站www.girlguides.ca)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編者按:情感忽視會演變成情感虐待,但忽視與虐待之間的關係如何界定?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子關係是人生中的一門重要課題,這一篇章,讓我們與《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 一書的作者來探討,如何在過與不及的情感中,取得應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紹了性別認同教育引起的爭論和家長們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護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兒童心理學專家陳彥玲博士給出了一些建議。
  • 上篇我們講了2個故事,2個孩子的父親都因爲「安全學校聯盟計劃」中所謂的「性別認同」而將孩子帶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別認同」是什麽?專家又是如何解讀的呢?
  • 澳洲新州教育部編入公立學校學齡前教育課程(Preschool Education)的無偏見教育(anti-bias education),正在對幼教教師灌輸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觀念。而當幼兒園對兒童灌輸這些觀念時,卻不需要得到家長的許可,孩子的父母甚至完全不知情。
  • 關係攻擊,是通過解除友誼、排擠和其它形式的社交排斥進行的威脅。父母們常常驚訝地發現,關係攻擊可能會出現在三歲孩子的身上。對於這麼小的孩子來說,被朋友推開的經歷可能完全令人費解,並在日託或幼兒園引發焦慮。
  • 這個故事是為了幫助一群8歲孩子,希望他們能再度相信這個世界的奇蹟和美麗—在聽到這個故事之前,他們很難擺脫在網路上看到、令人不安的恐怖圖像。圖像加上難以擺脫的深刻感受,讓孩子們嚇得睡不著—他們尖叫、流淚,也恐懼獨處。
  • 這是忍受多年悲傷和失去後,得以成長的故事。故事歷程和隱喻,對許多艱難情況和不同的年齡層來說,都有所幫助。
  • 《築巢的鳥兒》 適合年齡:兒童。 應對狀況:被迫離開家園。
  • 這是適合大孩子、青少年和成人的故事,目的是為了在2011年日本沿岸遭受海嘯襲擊後,為人們帶來希望並協助加強復原能力。這篇故事也收錄在東京書籍株式會社出版的《兒童心靈成長故事》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