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高縣古蹟鳳儀書院 發現清朝道光石碑

人氣: 2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2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守國高雄縣二十六日電)正進行拆除非古蹟本體增建物的高雄縣縣定古蹟鳳儀書院,施工單位在「頭門」(大門)內地上發現清朝道光年間距今一百八十三年的石碑,有助於印證史料記載,令縣府文化局人員非常興奮。


正拆除非古蹟本體增建物的高雄縣縣定古蹟鳳儀書院,施工單位在「頭門」(大門)內地上發現清朝道光年間距今一百八十三年的石碑,有助於印證史料記載,縣府文化局副局長廖文卿二十六日查看後非常興奮。//中央社

縣府文化局副局長廖文卿與員工今天查看石碑,他表示,這塊石碑是施工單位在拆除書院頭門內的增建物時,在住戶鋪設的地坪下發現的,經比對清代「鳳山縣采訪冊」記載,已確定是清道光五年(1825年)的「奉憲禁胥役勒索紳衿碑」。石碑為花崗石,高一百二十一公分、寬六十一公分、厚十二公分,文字內容與文獻記載相符,可以印證史料的記載,將妥善收存,等書院修復完成後安置在適當地點展示。

碑文大意為縣令禁止衙役勒索犯人或犯人家屬。

廖文卿表示,史料記載鳳儀書院有九座石碑與木碑、四塊匾額,希望施工單位在拆除非古蹟本體增建物時能陸續被發現。

鳳儀書院非本體增建物拆除作業進行順利,被違建遮蓋的書院本體陸續重現,大致完好,拆除作業完成加固本體後以棚架保護古蹟本體。縣府文化局將再勘查地坪,希望能發現清代的施設古地坪。

鳳儀書院興建於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是現今台灣保留下來的書院中規模最大的,縣府歷經數年的爭取土地無償撥用及內部租佔戶搬遷後,去年進行兩階段的修復工作。第一階段拆除非古蹟本體增建物,預定六月完成,第二階段將依據拆除後的古蹟原貌進行修復,最快2009年完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