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如何與全球接軌 台灣現階法學教育養成重點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22日報導】台灣法學教育面面觀系列專題之一

(中央社記者吳曼寧、黃自強台北二十二日電)全球化無形中縮短國與國界線,也增加跨國互動機會,律師由於擁有解決紛爭的專業能力,使法律科系近年來備受考生青睞。不過,既然地球村時代已來臨,如何面對與歐盟等可能衍生出的經貿法規紛爭,並與世界接軌,是台灣現階段法律科系養成教育努力重點。

近年法律系蟬連大學考試文組志願榜首,擁有法律專業的律師等司法專才,不僅有崇高社經地位,更合乎現今工商業社會解決爭端之需求,是熱門的職業選擇,但想取得律師執照,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根據考試院統計,律師高考每年都有數千人報考,但錄取率仍相對偏低,每年只有少數法律科系學生能「鯉魚躍龍門」,多數的法律人即使補習多年,仍無法圓夢到白頭。

位於台北車站附近的高點與保成兩所補習班,專門針對律師等司法官特考做教學,補習成員只有一個目標-榮登金榜,許多學生從大學一年級即開始補習,在各大學圖書館,常見法律系學生埋首於排成「ㄇ」字型的法律書籍堆中,他們是最用功的學生之一。

如要成為律師或司法官,就必須通過國家考試,從八十四至九十三學年度,台灣各大學增設了六十一個法律相關系所,使考試競爭更激烈,但據考選部公布九十六年律師錄取資料,仍以台大、政大錄取人數最多,旁及台北大學、東吳、輔仁,這五校學生占了總名額的七成七,學生壓力仍無減輕。

分析其中原因,台大法律系畢業、前立委陳明真法案助理張馨方表示,關鍵即在於「國家考試的出題方向」。由於出題老師來自不同學校,彼此擅長領域、見解不一,考試常出現艱深的「獨門暗器」題,而考選部未公布過參考答案,學生為了蒐集不同老師的學說、加速通過考試,導致補習風氣盛行。

換句話說,法律系學生從大學一年級起就課業繁重,多數學生也以國考為目標,並基於「投資報酬率考量」,鮮少機會接觸其它領域課程;政大法學院院長陳惠馨觀察,即使系上開放多種選修課程,學生選課時仍以國考相關科目為主。

以東吳大學為例,有別於國內法律系以歐洲大陸法系為主,東吳法律系特別強調英美法教學,將英美法課程列為全面必修,東吳大學法律系副教授程明修表示,由於英美法不是國考科目,有些學生完全沒興趣,認為壓縮到國考準備時間,只抱持應付心態上課,這使英美法教學在東吳大學長期受爭議。

由於國家考試牽動學校教學,補習文化深植法學教育,多數學生耗時多年準備考試,即使如願榮登金榜,也必須再經過多年歷練,才能處理錯綜複雜訴訟案件,遑論要有能力處理國際訴訟案件。

積極倡言改革台灣司法人員養成教育的陳明真不諱言指出,「檢察官、律師養成制度有問題」,有考生考了五年、甚至十年才考上,精神上難免受到傷害,考取後「自我膨脹情形嚴重」,反忘卻再提升專業素養。

長年關注司法改革的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執行委員、元貞法律事務所律師高涌誠表示,國家法制有賴人民的自重和司法人員的維繫,法官判決結果對社會影響劇甚,如果國家考試影響一切,最大問題是學生人文精神的喪失,就業時完全以概念式的法學處理案件,無法貼近民意,淪為只懂理論「法匠」。

現就讀於柏林自由大學的李君韜認為,鑑於國家考試必然會對法學教育產生重大影響,不妨先從命題方式的改良著手。在這方面,可以參考德國的國家考試命題方式,以較為複雜、能夠涵蓋個別考試科目整體的實例題為主。大學的法律系也應該在高年級課程中,多提供此類實例演習課程。如此一來,考生在準備考試的過程裡,必須將整個考試科目領域融會貫通,也需要學會如何嚴謹而熟練地運用法學思考方式。

他說,關於實例演習的重要性,其實早就有許多專家學者強調過,只是需要更進一步推廣落實。在這樣的訓練下,當法律人碰到新的法律問題時,或許會更能活用既有的法學素材,提出解決方案,讓法律與時俱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