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師交流篇(中):保持正向思維情緒

李佩芬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ads-->
正向思維,親師合作基礎

一份發表於《科學人雜誌》、由美國密西根大學所進行的心理實驗發現:人若長期保持正向情緒,會增加思維彈性與統合性視野(Global Vision);而負向情緒則容易導致「隧道視限」(Tunnel Vision),讓人在解讀事物時,觀點容易趨向狹隘、偏執。

在校園中廣泛推廣品格教育的宏達基金會,近年也與卡內基合作,為老師開辦人際溝通課程,其中一項重點,就是協助老師建立更樂觀的態度,以面對當今千頭萬緒的教育大環境。「卡內基希望能教導大家更以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待自己與別人,」黑立言如此期待。

千頭萬緒的教育工作無法「炒短線」,不論家長或老師都得隨時自備「打氣筒」,當自覺面臨情緒黃燈時,提醒自己保持微笑的正向情緒,這樣老師看家長,才不致於左看右看都像「怪獸」,家長看老師,也不會上看下看都很「機車」。

掌握小細節,溝通會更好

總覺得親師溝通是你的「罩門」嗎?你是不是有些溝通習慣,不小心冒犯了老師,拉大了與家長溝通的距離,但自己卻渾然不覺呢?以下綜合整理多位專家、家長與老師的建議與經驗,親師不妨都來自我檢視,讓溝通技巧更上層樓。

家長想對老師說

聯絡簿不是公文,請別再「貴」來「貴」去了:與其在聯絡簿上寫「貴家長您好,貴子弟作業多日未交,請多予以督導」,不如寫「小明媽媽好,小明作業好幾天沒交喔,麻煩協助留意」來得親切。

留個「有人接聽」的電話號碼吧:打電話給老師,學校電話語音轉了好幾回合都沒人接;好不容易問到老師行動電話,也總是「本用戶現在未開機,請稍後再撥」。如果不希望我們以「聲」相許,好歹也留個無聲的電子郵件嘛!

「冷凍」語句很傷人:「以後我不碰你孩子總可以吧」的氣話,只會讓家長更光火。就算彼此不合,但我們都希望孩子好,不是嗎?就事論事,別讓孩子成為「冷戰」下的犧牲品。

老師想對家長說

書面禮節,禮多不怪:聯絡簿每天都要看,若一大早就看到「為什麼功課這麼多?小明昨晚寫到十點才寫完!」的質問語句,整天心情都會不太好。好歹稱謂語寫一下,以「老師好!小明昨天寫作業寫到晚上十點……」的陳述事實方式表達,這不僅對孩子有良好示範,老師看了也不刺眼!

別只會說「一切就拜託老師了」:家庭教育才是根本,否則老師下次是不是也要回應:「那孩子在家裡也就拜託您了!」

別再比較了:總是提醒老師「我看隔壁班怎樣怎樣,為什麼我們班卻……」的家長,告訴你一個小祕密:老師現在也學乖了,會在辦公室或教學研討中互通有無,減少麻煩。如果大家都一樣,應該就不擔心了吧?

別語帶貶損:「老師好年輕,應該還沒結婚吧?」「老師妳還沒小孩吧?妳可能不了解我們做父母的心情……」即使老師單身未婚,但每天與孩子相處的時間,絕對不會比爸爸媽媽少喔!◇

轉載自:親子天下雙月刊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完美的溝通經驗,有賴雙方一起努力。親師何妨就從自身做起,讓每次溝通,都化為孩子成長的養分。
  • 老師出了一道奇怪的作業:列出所有你討厭的人。不過,沒人知道下一步是什麼。然後,老師請學生帶蕃茄來上課,並且在蕃茄上面寫下那些討厭的人名。
  • 孩子們懼怕老師是極為常見的事情,尤其在新學期伊始。這種事情也會發生在長週末或寒假結束後返校時。家長們既要教會孩子對陌生人保持適當的警惕,還要讓孩子輕鬆地面對那些可信任的成年人,這對我們來說還真有些難度。不像稍大點兒的孩子,年幼孩子的大腦發育還未達到能區分事物的程度,也無法憑直覺感知危機,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經年纍積才能達到的。
  • 以前讀書的時候,我不明白為何孔子要提倡「無訟」,而古時地方官政績良好者,為何以「民間無訟」來讚美其德政。等到年齡漸長,更尤其是當了老師,耳聞也親歷一些訴訟事件,才曉得許多投訴原本都是意氣之爭,原本都能慈悲善解。
  • (大紀元記者溫婧編譯報導)開學之際,我知道許多家長正考慮去見孩子的老師。家長去見老師可能會有多種原因。例如,自我介紹、向老師提供更多關於自己孩子的信息、關心學校如何開學等等。如果你正打算去見孩子的老師,在這裡我想與家長們分享一些與老師進行有效溝通的方法。
  • 一位教授女兒,疑因遭受班上同學言語及關係霸凌,致使母親憤而向4位同學提告,導致班級掀起「集體轉學」。最後全班願意和這個孩子同班的僅剩一人,母親也只能讓孩子轉學了事。這個事件,由於家長不滿校方與教育局輔導不當,甚至上訴到監察院,經媒體報導後,立時引起輿論紛紛。
  • (大紀元記者馮閱編譯報導)俄文老師薩利提出了一些家長與老師面談時的竅門,教我們如何從家長會上獲取最大的收益,以及一些能有效提升孩子在學校全面發展的方式。
  • 教育是百年大計,孩子是社會國家未來的希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貴人,老師是孩子的再生父母,任何人都不應該輕言放棄這上天賦予的神聖使命。
  • 聊天時,有一位老師略帶抱怨的對我說:「每一次,只要我們班的哪個同學出問題,我把家長約來學校商談以後,下一次的班親會就再也看不到這個家長。」她認為,因為孩子的作為讓父母感覺失盡顏面,為了不想面對這種不愉快的狀況,家長就選擇「淡化與脫離」。自然這樣的處理方式,對於親子或是親師之間的關係與成長,完全沒有加分效果。
  • 初入教育界那一年,有一位資深老師勸誡我們這些菜鳥老師:「不要隨便把自己家裡的電話告訴家長。我給學生的手機都是另外辦一個門號,也從來不讓學生知道我住的地方。」這位老師的忠告並非出於冷血,而是肺腑之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