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南洋台灣姊妹會 姊妹的夢想

人氣: 2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15日報導】台灣好樣青年故事系列(10)(中央社記者馮昭台北15日電)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姊妹會透過學習中文,協助新移民女性走出困頓,形成互助網絡,並可逐漸自主發聲,與社會對話,爭取自身權益與實現夢想。

包含東南亞籍和中國大陸配偶,在台灣的新移民人數約有40萬人。「新移民姊妹比我們想像的更有力量」,擔任「姊妹的夢想,台灣的未來─2008青年行動計畫」團長的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生謝世軒說。

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姊妹會於2003年成立,前身為一群美濃愛鄉協進會成員於1995年創辦的「外籍新娘識字班」。協會成員因為看到來自東南亞的女性受限於語言而受困家中,因而希望透過學習中文,協助新移民女性走出困頓,形成互助網絡,並可逐漸自主發聲,與大社會對話,爭取自身權益。

南洋台灣姊妹會理事夏曉鵑指出,每回提議共同做事時,除了聯誼活動外,大家都興趣缺缺;且部分新移民姊妹在打破語言困境後,也逐漸失去上中文課的動力。美濃志工多次研討後認為,在課堂中熱烈討論過後,回到家裡仍需面對日常生活的種種問題,導致中文班無法累積能量。

接著,因為一項努力多年的專案申請被打回票,美濃的新移民姊妹意識到,不是正式立案的社團,不僅可能無法爭取到資源,更無法得到向政府發聲的管道。在瞭解成立自主社團的重要性後,這次挫折成為南洋台灣姊妹會正式成立的引爆點。

雖然政府和非政府的民間社團已透過政策協助和經費,協助新移民早日適用台灣的生活,但南洋台灣姊妹會在實際服務經驗中發現,新移民女性往往受限於繁重的家務和沉重的生計壓力,或者因為語言、文化適應不良,仍經常被孤立,或遭遇外界誤解。

在以女性成員為主的南洋台灣姊妹會裡,謝世軒是少數的男生,起初是因為蒐集論文資料,從2007年開始接觸南洋台灣姊妹會,自然地成了南洋台灣姊妹會的志工。

法國有服務非洲裔移民的頻道,德國有土耳其勞工的專屬頻道,謝世軒說,在台灣的新移民或外籍勞工大多處於經濟弱勢,雖然台灣的電視頻道還有空間,但政策沒有要求,業者不會主動提供不賺錢的服務,甚至連台灣的傳播研究,對新移民使用媒體的研究也很少,促使他想進一步瞭解關於新移民的議題。

青年工作團隊討論認為,願意參加南洋台灣姊妹會活動的成員,應該會比一般社會大眾對新移民更友善,參與者很可能是潛在支持者,有機會成為未來工作夥伴,於是團隊設定兩個工作主軸。

第一個工作主軸是提高青年與社區對於新移民事務的理解與投入狀況,並進行組織動員,目標是形成未來能實際投入新移民相關工作的組織團隊。工作內容包括志工培訓課程和舉辦移民移工影展。

第二個工作主軸是以建立新移民本身的能力與培養自主認同為主。由於新移民分散台灣各角落,不容易形成網狀連繫,於是青年團隊結合已結訓的志工,與社區大學合作,舉辦新移民聚會和講座,開辦親子中文班,逐步建立更多社區據點。

新移民組成講師隊因為相信南洋姐妹們的能力,新移民權益講座的講師隊是由新移民組成,由新移民自己講述母國文化和來台權益,而不是其他人用指導者或給予者的身分推廣新移民議題。

謝世軒指出,在各項活動中,「夏日‧姊妹影展」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大,成效也最明顯。5場影展座談,挑選「黑仔娶老婆」、「我的強娜威」、「娘惹的滋味」、「幸福的地圖」和「飄洋過海的家」等5部關於移工或移民女性的故事,每場次皆有10多名觀眾,總計吸引約30名新加入的青年,其中10名成了長期志工。

影展除看紀錄片,還有座談,每場有不同的與談人,包含社運團體代表或新移民本身。

「辯論是很常見的」,謝世軒說,一如當初預料的,參與者大多對新移民較友善,但仍舊可觀察到台灣社會對新移民的偏差態度,包括既有的刻板印象,或者因為認識不足、受大眾傳播媒體影響形成的偏見。

他說,台灣民眾常會說「要幫助新移民」,即使這是友善的語言,但對新移民而言,「幫助」兩個字還是讓他們受傷。透過一次又一次辯論,則有助參與者理解新移民的處境。

原本是為研究新移民在媒體中的弱勢處境而接觸新移民工作,但謝世軒認為,「新移民比我們想像的更有力量」,「從同樣為人的角度,只是語言文化的差異,人的本質是一致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