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水果登陸收攤 中國銷台逆差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2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鍾麗華、洪素卿/台北報導〕加入WTO後,農委會曾推出台灣水果促銷活動,進口水果曾連兩年進口值下降,但去年進口水果成長二成,進口值近四億美元(約台幣一百三十七億元 ),進口值、貿易逆差雙創新高,連中國生鮮冷藏水果類都進口一千三百萬美元,遠勝於台灣出口水果的兩百多萬美元的出口值。


中、台生鮮冷藏水果進出口逆差表 //自由時報

事實上,儘管官方大力宣揚賣水果到對岸的成效,但根據香港「文匯報」及中國「東莞時報」報導,二年前熱鬧開幕的東莞台灣水果集散中心,因生意不理想,已在半年前停業,並在21日正式關門。報導指出,台灣水果價格太高,東莞沒有足夠的消費群體,有消費能力者又未必喜歡台灣水果口味,以致該集散中心關門。

對於中國水果逆差問題,農委會國際處副處長蕭柊瓊表示,政府直到去年才開始大力推動水果銷往中國,從去年與今年的出口數量可以看到,數量已經有明顯成長,這個市場確實大有可為。她以先前到東北參展為例,東北人沒看過的熱帶水果,像是台灣的鳳梨釋迦、蓮霧等,都大受好評,本來準備要賣十天的水果,一下子就賣光了。

她認為,往北方的市場,鎖定高品質、賣不一樣的水果,中國市場對於台灣水果,確實大有可為。


去出生鮮水果進口國家排名 //自由時報

農委會:中國市場仍值得開發

至於中國水果進口量,蕭柊瓊解釋,去年台灣風災多,國產水果生產量不足,才會由進口水果替代。中國水果目前僅核准奇異果進口,中國的南瓜子、栗子等雖列為「生鮮冷藏水果類」,但並不是真的生鮮水果,還有很多都是當作初級原料,加工完就再外銷出去,民眾實際會吃到的部分並不多。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黃琮琪指出,WTO有所謂的「國民待遇原則」,即藉由農藥安全檢測、防檢疫方式,對進口水果質量把關。但反觀台灣,到現在農藥殘留標準仍是「一國兩制」,對於國產嚴格、進口寬鬆。而且連產地證明制度也無法落實,才造成許多中國農產假冒其他國家進口。

黃琮琪認為,面對進口農產品競爭,必須提高國產農產品的品質,降低生產成本。而政府或可參考日本,在進口農產品前,派專人到產地實地查核。

國產水果年產量約二百七十二萬公噸、產值約台幣六百七十億元,高達九成五是供給內需市場,出口不到五%。

農運人士楊儒門說,因為進口水果衝擊,近十年有很多台灣本土水果消失,包括土芒果、土芭樂、羅李亮果、楊梅等,就連龍眼的價格連續幾年都很低。但政府對於國產水果產銷失衡、進口水果競爭,卻無對策,也不見政府用心宣導,其實不管是從本土關懷,或環保的「碳足跡」來看,「吃國產水果都是最好的」。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