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身段 親子更麻吉(上)

楊俐容
font print 人氣: 13
【字號】    
   標籤: tags:

十四歲兒子,一進家門扔了書包,就趕著出門跟同學打籃球,孩子比較愛同學、不像小時候那麼愛我了?孩子都不跟我講心事了,他會不會背著我做出不好的事?我能不能偷翻他的書包?

青春期是介於兒童和成年之間,非常重要的過渡階段,卻也是人生中親子關係衝突最大、最多的階段。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這階段的親子關係變化是蛻變成獨立個體必經的過程;對父母而言,卻是必得接受的適應課題。

甜蜜寶貝有了不能說的祕密?

兒童期的孩子,像個「甜蜜寶貝」,天天繞著你、什麼事都告訴你,寫作文的時候,還會寫「我的偶像是爸爸(或媽媽)」。青春期的孩子,卻儼然是個「外星人」,讓人不容易理解,開始會說「這是我的隱私」,對待父母的態度,「父母說了算什麼」的比例也逐漸多於「父母說了算」。

事實上,這是因為青少年的認知能力與人際範圍都在拓展,接觸到更多人事物,逐漸發現原來父母親只是個平凡人,並不像小時候以為的那麼偉大。這些原因使得青少年不再像小時候那麼信服父母、心中的父母形象也逐漸「去理想化」。

這個「去理想化」的過程,是青少年開始掌握自主權、學習做決定的必要歷程,青少年在情緒和行為上才不致於太過倚賴父母,並漸漸擁有獨立的能力。隨著青少年的自主性增強,對父母的依附感會減弱,再加上朋友的地位逐漸攀升,使許多父母感到失落,認為孩子比較愛朋友,而不像以前那樣愛父母。事實上,對青少年來說,親情與友情並非一端高、一端低的蹺蹺板,多數孩子不會因喜歡和同儕在一起,就減少了對父母的愛。父母必須有這樣的體認,才能以持平、甚至喜悅的態度看待青春期的成長。

在青少年衝撞原有的界限、嘗試獨立自主的階段中,父母的教養方式仍然有非常大的影響。父母首先要認清自己的管教方式,並且朝理想的模式去調整。

教養孩子的四種典型

一、權威民主。此類型的父母比較接納並尊重孩子原本的特質,對孩子的情感需求能給予溫暖回應,對孩子生命的參與度也高。但父母仍擁有一定的威信,雖然在孩子能力範圍內尊重他的決定,但在孩子能力範圍外,父母會和孩子一起建立規範、劃定行為界限。

在權威民主教養下的青少年通常擁有較好的自信、自尊,社會性比較成熟,學業成就也比較好,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承擔後果、要負起責任,念書是為自己,追求的是自己的人生。

二、威權專制。威權專制的父母,比較容易以情感來掌控孩子,甚至會拒絕、貶低孩子;對孩子的要求較有強制性,經常採取處罰或獎賞的方式。這類型的父母總認為孩子應該聽父母的,因此容易過度控制與干涉。

威權專制的父母多半不能體認到孩子漸漸在成長,比較不願意聆聽和尊重孩子,也比較難調整親子互動模式。如果孩子順從父母,學業表現可能會比溺愛型和冷漠型好一點,但孩子的彈性、創造力、調適力,就會比威權民主型差一些。如果碰上很有主見、不太順服的青少年,親子間就會衝突不斷、對立緊張。

三、溺愛型。這類型的父母給孩子的情感非常豐富也很溫暖,但對孩子真正的需要則不見得那麼敏銳。他們對孩子過度寵溺,也不太對孩子要求,甚至即使孩子沒有能力為自己做的決定承擔後果,也放任孩子去做,再幫他收拾殘局。這種嬌寵所造成的問題是最嚴重的。被溺愛的青少年自我管理不好、學業表現不佳,容易違抗頂嘴、沒大沒小,任性而為。

四、冷漠型。比較少見,但很嚴重。這類型的父母也許因為自身的問題而顯得很冷漠,不在意孩子,甚至排斥孩子。

有些父母因為管不動,就對孩子說,「隨便你,我再也不管你了!」被這樣對待的青少年容易變壞,因為他心裡知道,「連父母都放棄我了。」欠缺父母愛跟關懷、經常遭受排斥和冷漠以對的青少年,通常情緒管理很差,容易有反社會行為,學業、自尊各方面的表現,都不理想。如何在親子雙方都安適的狀況下,鼓勵青少年獨立自主,又能維繫一定的親密關係?

(待續)

轉載自親子天下雙月刊,天下雜誌出版◇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們一邊謝謝阿烈,一邊協助他穿鞋離開。大家心裡都忍不住嘀咕,這個阿烈,真的是四個月前那個動不動就發脾氣、要打人的阿烈嗎?
  • 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治療那些成長在缺乏關愛的家庭環境的兒童時,有可能會遇到龐大的障礙......
  • 對父母或教育者來說,最嚴重的兒童教育錯誤,就是對走上錯誤道路的兒童預言悲慘的結局。這類愚蠢的預言會助長兒童的怯懦,讓情況無限惡化。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鼓勵兒童。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會在學習過程中的某個階段,對學習本能的熱愛常常會消失。許多孩子逐漸開始厭惡甚至害怕上學和學習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策略,家長或老師可用來培養孩子保持對學習的熱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