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聞斯行諸?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2068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論語·先進第十一》)

【註釋】
(1)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九歲。
(2)聞斯行諸:聽到一件合於義理的事就當付諸實施嗎?斯,此,指合於義理的事。諸,「之乎」合音。
(3)公西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孔子弟子。
(4)退:畏縮不前。
(5)兼人:好勇過人。兼,倍也。

【語譯】

子路問道:「聽到一件合於義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嗎?」孔子說:「父親和兄長還活著,怎麼可以(不先請教他們)聽到了就去做呢?」

冉有問道:「聽到一件合於義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嗎?」孔子說:「聽到了應該立刻就去做。」

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一件合於義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嗎』時,您回答說『還有父兄在,怎麼可以聽到了立刻就去做?』冉有問『聽到一件合於義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嗎?』,您回答說『聽到了應該立刻就去做』。我感到迷惑,我大膽的請問這是什麼緣故呢?」孔子說:「冉求畏縮不前,所以我鼓勵他進取;仲由好勇過人,所以提醒他退讓些。」

【研析】

本章記載了孔子因材施教的一個例子。子路和冉有同樣問「聞斯行諸」,孔子卻作了不同的回答。由於子路性勇敢前,做事有時不免輕率,所以孔子要他在聽到一件該做的事時最好向父兄請教後才去做。而冉有則由於個性謙退,遇事往往畏縮,因此孔子要他在聽到一件該做的事後立刻去做。孔子這樣以一進一退來適性教育弟子,便能使他們避免過與不及的毛病了。

【延伸思考】

(1)一個教師,必須掌握學生在學習上常犯的四種心理表現,即廣泛而不精、知識面過窄、把學習看的太容易和有畏難情緒。只有瞭解學生的心理特點,才能給予幫助、補救。你喜歡這樣的老師嗎?你覺得上課中,老師容易達到這樣的目標嗎?

(2)你覺得你在學習上須改進的地方有那些?曾經想過求助於老師嗎?

【相關資料】

在因材施教部分還有一例,以下這則在《論語·述而第七》篇的對話,就是一個很值得參考的例子:

孔子曾對顏淵說:「受到任用便施展自己的才能,不被任用便隱忍自守;能做到這樣的,恐怕只有我和你吧!」當時以直率勇武見稱的子路聽到孔子的話,就忍不住問孔子說:「如果老師要率領三軍出征,你會帶誰一起去呢?」由於子路是孔子弟子中,最為勇武善戰的一個,他希望博得老師的讚賞。

豈料孔子非但沒有稱讚他,反而對他說:「只懂得逞匹夫之勇,以空手和老虎搏鬥,徒步渡河至死而不知悔悟的人,我是不會跟他共事的!必須是能遇事戒慎謹懼,並事先制訂好策略,謀定而後動的人我才願意。」

孔子毫不留情面地批評子路,乃是因為孔子瞭解這位本性正直善良、見義勇為的弟子。由於他過於躁進,有勇無謀,但卻率直肯聽建議並改過,於是孔子選擇不正面讚賞他,反而藉機指出他的弱點,挫折他的銳氣,這正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示範。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