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只看不捕 台恆春後壁湖珍稀魚種湧現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1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林嘉琪/台北報導〕不用遠赴帛琉欣賞海洋美景,南台灣屏東恆春地區「後壁湖海洋資源保護示範區」,「游」客下海就能吸引上百尾色彩斑斕的魚隻親近!


保護示範區內成功復育馬糞海膽二萬多顆,生長密度從當年「每平方公尺一顆」,增多為「每平方公尺五顆」。//(鄭明修提供)

民間發起保育有成 魚種增2.5倍

該保護區保育有成,2004年魚種不到五十種,五年後登記魚種已多達一百七十八種,成功復育馬糞海膽二萬多顆。這是台灣迎戰全球暖化危機,首次由民間發起保護海洋的成功案例。

保護區內劃分出半公頃大小的餵魚區,「潛水客手上只要捏拿著麵包,各色魚兒就全來爭食。」連有二十多年經驗的潛水老手,手指感受到魚兒啄食,還是覺得興奮新奇。這裡出現的魚兒,包括雀鯛、五線笛鯛、黑星笛鯛、秋姑魚、隆背笛鯛等種類,天色陰暗時,特別嬌羞的金鱗魚和擬金眼鯛也會出洞搶食。

在地方保育人士的奔走下,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在2005年3月31日規劃設置「後壁湖海洋資源保護示範區」, 浮潛、遊艇業者與當地漁友、釣友取得默契,餵魚區可潛水觀魚、餵魚,但不能下網作釣。幾年下來,海洋生物增多到超乎預期。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鄭明修指出,2003年到2005年之間,保護區成功復育馬糞海膽二萬多顆,海膽生長密度從「每平方公尺一顆」,增多為「每平方公尺五顆」,該海域還出現印尼美那多島海域的海洋明星「豆丁海馬」。

「推展環保,也要考慮在地經濟,觀光結合保育,才能創造多贏,光在2006年,後壁湖浮潛業和潛水業者多賺一百多萬。」鄭明修也提醒,到餵魚區仍以欣賞為主,人類餵食野生動物不是最好方法,易使牠們失去自然覓食的習性,「手不摸魚、腳不踢海底,一次不要太多人下海,否則就像下水餃,水都濁了。」

國家海洋科學研究院魚類學家陳正平觀察,恆春地區還有眺石與南灣也在推動餵魚區,但後者的魚群總在餵養聚集一段時間後,遭釣捕消失。鄭明修說,萬里桐地區正在申請中,期待海洋保護區不要淪為紙上保育區。

環保結合觀光 才能永續經營

鄭明修表示,海洋是台灣的藍色國本,保育才能孳生海洋利息。政府應輔導在地漁業轉型,發展「在地生態博物館」,可以參考印尼布納肯國家海洋公園,開放社區民眾考照擔任在地潛導與第一線生態偵察員,創造返鄉工作機會。

鄭明修說,全球目前有五百多座海洋保護區,就連被指為抗暖化不力的美國前總統布什,也在2006年將夏威夷北方諸島規劃為海洋生態保護區,範圍比澳洲大堡礁還大,廣達三十六萬平方公里,約台灣十倍大海域。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