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境界

沉靜
font print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簡潔生動地概括了不同年齡段的不同心境。

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宋代詞人蔣捷的《虞美人‧聽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通過在歌樓上、客舟中、僧廬下三處聽雨的對比,表現了少年、壯年、晚年三個人生階段的不同境遇、不同況味的不同感受。從“不識愁滋味”的青春恣意歡暢,到壯年的顛沛流離,風雨飄搖中的坎坷和悲涼,最後是孤寂淒冷、兩鬢斑白的晚年,飽經憂患,嘗盡了悲歡離合的滋味,卻心如止水,波瀾不起,徹夜聽雨 ,有著“欲說還休”的無奈,看透世事的淡然和無所謂。

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有一個階段性的心情,只有當我們年老時,才發現,有很多的情懷已逝,很多的心情不再,一切皆空,萬念俱灰。再回首,哪些是早該放棄的虛耗,哪些是真正值得把握的呢?從頭再來,早已來不及了,物是人非事事休。

前幾日,看到林散之在《筆談書法》中說:“少年愛工麗圓轉的字,青年愛劍拔弩張的字,中年愛富於內涵的字,老年愛平淡天真的字。” 不禁會心而笑。

人很難跨階段超越,都要有個必經的過程,隨著歲月的消磨,執著心的遞減,繞一圈才能返樸歸真。為何老人和孩子最親近?是因為生命最初的純潔與最後的刪繁就簡,最接近本真。

人世險惡,貪欲、誘惑、虛榮紛至遝來,但不是每個人都要走那麼多彎路才明白,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講,古今那些成就大事業、大學問的人,沒有哪一個不是經歷過三種境界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第一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第二種境界。“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第三種境界。

借用愛情佳句,比喻治學三境。第一境界是瞰察路徑,明確方向,“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是吃苦付出,廢寢忘食,歷經艱辛,即使是“衣帶漸寬”也“終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願。最後才能達到厚積薄發、融會貫通的第三境界,“驀然回首”,豁然開朗。

生命有限,把精力投錯了地方,是浪費啊!曹雪芹才華蓋世,但他寧可賣畫維生,也不願到皇宮當御用文人。在困苦潦倒中,他潛心創作了千古名著《紅樓夢》。

鋼琴怪傑古爾德摒棄時尚浮華,隱居鄉間。這位終身不娶的音樂清教徒,只向上帝和自己的內心負責。他慧眼透視到音樂內部組織奧秘和結構關係,這種不惑的理智精神,使他對巴哈音樂的詮釋達到無與倫比的高潔和純淨,使著名的《戈爾德堡變奏曲》染上一層超然物外和深刻寧靜的氣質。他說:“完美,不僅指技術層面,而且也包括精神層面。”

人匆匆來世間走一趟,不是為了巧取豪奪、享樂墜落,而是通過人生歷練,提升生命境界──返本歸真。能超越一般規律的是宗教聖徒、修煉之人,大徹大悟,逕直踏上了返還天國的征程。

──轉自《看中國》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電影《奇幻逆緣》(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最近票房摘冠 ,布萊德畢必特與姬蒂班查德的明星魅力所向披靡,奇特新穎的劇情,更引人入勝。
  • (大紀元記者田宇法蘭克福報導)2009年2月21日晚10時,在一陣熱烈的掌聲過後,神韻紐約藝術團2009年歐洲巡演的首場演出落下了帷幕。德國法蘭克福的世紀大廳漸漸恢復了沉靜。一對德國夫婦卻留在座位上津津有味的聊著剛剛看過的節目內容,似乎並沒有意識到其他的觀眾都已經陸續離開了劇場。
  • 看著相片中這些清秀佳人,那種清新、沉靜的溫婉氣質,不禁令人暗自驚豔!在這流行搖滾的年頭,這種「沉靜美」已經很少見了!
  • 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入殮師》,是一部既感人肺腑又雅俗同賞的好電影。

    從入殮師的獨特視角來解讀人世間的生死、人生的冷暖悲歡。影片直面生死、就業、家庭、社會等諸多嚴肅課題,卻不沉悶、不說教,拍得溫馨細膩,感同身受,幽默處令人會心一笑,感人處令人潸然淚下。

  • 就在這沉靜的瞬間,我忽然對春有了另一種理解:春在給人希望的同時,更多的是對生命的鞭策,對生命的磨礪。就像春風一夜之間吹開了春花,一場凌厲的春雨裏便落紅無數,之後長久於枝頭的就只有綠葉了。
  •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屬浙江)人,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虞世南為人溫良恭儉、沉靜寡欲,對於朝政則又剛正不阿、勇於進諫,可謂是碩儒兼諍臣,深得唐太宗器重。唐太宗稱讚虞世南有五絕即“一曰忠讜、正直,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因此虞世南被稱為“五絕書家”。唐太宗這段“五絕讚賞”刻畫出一位對上忠直、對下友愛、溫文儒雅的謙謙君子。
  • 中國古代文化是神傳文化,是聯結天界和凡間的橋樑。人類純正的文化藝術,是上界精神的形式體現。沒有佛道神的牽引,缺乏與上界溝通,沒有從上到下的貫通的精神,就不能表達更高更深的內涵。被低靈爛鬼附體,作品魅惑邪氣,害人不淺。
  • 中華傳統的母親花又叫忘憂草。(農糧署桃園提供)
    Yoki幾乎沒有感受過母愛,3歲時父母就離婚了。長大後,她正憧憬擁有一個自己的幸福家庭時,又被嗜賭的母親連累,關進了拘留所。這樣的成長過程,讓Yoki覺得前路一片灰暗,看不到人生的希望。但是,轉機出現了。
  • 原來獲取意外之財的祕訣是……?窮女婿受辱求死卻意外暴富,是命中注定還是另有安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