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迎接2010台北國際花博 打造讓人體驗展館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1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慧真台北特稿)如果你喜歡那座會呼吸的北投圖書館,享受彷彿在樹屋中閱讀的樂趣,你更可以期待在2010年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賞花時,體驗建築物與自然融合一體的美妙感受。

打造北投圖書館的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郭英釗與張清華,負責設計花博新生公園展區及三座永久展館;他們主張,整個設計將以模擬大自然環境為主,不凸顯建築物,成為「不是去看的地標,而是去體驗的地標」。

2010年花博 新建綠建築展館

台北市政府將於2010年11月舉辦國際花卉博覽會,展期至2011年4月。展區分為新生公園區、圓山公園區、美術公園區及大佳河濱公園區四大區塊,涵蓋新建及更新共14場館,其中,新生公園區內的「未來館」、「生活館」與「夢想館」為新建永久館。

對市民來說,離花博揭幕似乎還遠,但建築師們卻面臨工期甚短的挑戰;張清華表示,北投圖書館歷時4年完成,花博展區工程是北投圖書館的10倍,興建時間卻僅三分之一;從招標到完工,只有自去年7月到明年3月的時間。

北投圖書館是台灣首座通過鑽石級綠建築標章的圖書館,同樣地,規畫為綠建築的未來館、生活館與夢想館,在設計上也已申請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完工經驗證後,將再申請綠建築標章。

「花博共有10幾個展館,只有這三個展館申請綠建築標章」,郭英釗說,申請過程恐導致工程延宕,他們是很勇敢地提出申請。張清華則是希望藉花博創造議題,將台灣的綠建築表現推向國際。

展館設計以樹為主體

依台北市政府規畫,在外觀上,生活館必須與未來館合併興建,但內部仍為兩個展館,是結合「綠建築、現代化溫室與智慧型建築」,以成為未來台北市的地標建築,夢想館則緊鄰在旁,自成一館。

九典團隊討論後認為,台灣是蝴蝶王國,台灣與花最相關的,非蝴蝶莫屬,於是,從高空鳥瞰,相連的生活館與未來館形狀,將宛如鳳蝶的單翅,一旁夢想館則像是蝴蝶的蛹。

同屬於綠建築,北投圖書館與花博三展館相較,郭英釗說,兩個建案都是在公園內,必須以樹為主體,先保留樹,剩下的位置才給建築物,「所以房子看起來是扭來扭去的」。

而為了融入自然環境,郭英釗表示,展館也與全區最大的老榕樹結合,在夢想館的二樓可以看到老榕樹的樹冠,同時,展館全都是矮建築,樹梢還比較高,「展館就是躲在樹叢裡,你到現場不大看得到房子」。

在綠建築是生態、節能、減廢及健康建築的概念下,張清華說,三座展館的屋頂綠化,相較於北投圖書館,有些進步與創意,所採用綠化的技術可讓屋頂未來容易保養。展覽期間,屋頂上將展示花卉,展覽結束後,則會變成地被和灌木,配合台北市政府推動綠化降低都市熱島效應的政策。

當初打造一座與自然共存「會呼吸的圖書館」,如今他們再次強調,「房子就是要呼吸,如同人要呼吸」,郭英釗希望展館不只是會呼吸,與環境要有很多良性的互動,要能模擬大自然的環境。

費心設計臨時建物 不造成資源浪費

「展館不會因為花博結束變成蚊子館,設計上要考慮未來的營運」,郭英釗和張清華堅持三座展館一定要具備永續、環保和節能的功能。「節能就要靠智慧」,三座展館都是能以電腦自動偵測外部氣溫調節空調的智慧型建築。

不同於生活館與夢想館單純是展覽館,未來館在花博結束後將做為產業發展的溫室,也成了最難設計的一座展館。

郭英釗指出,溫室中的植物需要自然光線,但展館環境又需要隔熱,兩者是衝突的。他們花了許多精力研究後,決定採用台灣首次使用的建材—ETFE氣枕;這種材料像泡泡一樣,打氣後裡面保有空氣,光線可透過,但熱不容易透過,且因材質輕,做為屋頂材料,用量較少,節省地球資源。

不過,相較於永久展館,郭英釗和張清華認為,如何讓展區內的臨時性建築物不造成資源的浪費,是更大的挑戰。郭英釗說:「有時候我們看到一個博覽會強調環保永續,結果這博覽會本身就不環保永續。」

為了讓花博結束後,相關設施可再利用,郭英釗和張清華煞費苦心,例如,展區內需要的70座臨時廁所,全都設計成貨櫃車可搬運的規模,在工廠組裝完後再送至展區,待展覽結束後,還可供學校或其他博覽會使用。

郭英釗說,「最困難的是這個臨時廁所,要花許多時間設計如何能不造成環境負擔」。

另外,花博的花卉需要大量的自來水灌溉,為節省水資源,他們也特地設計將基隆河河水經過礫間淨化後成為園區的澆灌用水,是一大突破。

堅持花博屬於全民 設計蘊含貼心

不只流動廁所可以再利用,郭英釗說,展區的臨時性建築物如迎賓廣場等,所有材料在展覽結束後,都可拆解上網拍賣,讓民眾帶回家使用。

此外,一般建築物都用混凝土打地基,但迎賓廣場建築的支柱是打預鑄樁,未來可以拔起再利用。張清華表示,因為土地內若注入混凝土,泥土就會被密封,影響生態。此類考量環保的設計,郭英釗說,這些東西表面上看不出來,但考量的有些是面子,有些是裡子。

除了興建上兼顧環保,迎賓廣場建築還有其他用心與貼心的設計;「台灣有些木頭產業無法被帶動,希望藉花博帶動產業」,為此,郭英釗和張清華特別到新竹關西找建材,選擇使用台灣福杉,且使用方式是減少加工,避免耗損能源。

「台北花博是台北市民的花博,不是一、兩個人的花博,要讓市民有榮譽感,共同來參與,」張清華說,迎賓廣場可以讓大家認識福杉,帶動產業。

也因為認定台北花博屬於全民,考量目前花博規畫的票價是新台幣300元,張清華表示,若一家四口參觀花博就要上千元,不是所有人都負擔得起。

在「一定要買票進去才能看花嗎?為何不造福市民呢?」的想法下,他們特別設計將迎賓廣場的屋頂抬起來,在屋頂上擺滿盆盆花卉。張清華表示,「從外面就可以看到花,裡面在展什麼,屋頂就會展什麼,就是同步展覽」,這些景觀,民眾不必花錢就享受得到。

而將迎賓廣場的屋頂設計成盆盆花卉也蘊藏用心;藉由這片2300平方公尺的屋頂草花及菜園,他們希望鼓勵民眾參與花博,主辦單位一個月換一次展示花卉時,可以讓台北市民認養換下的花卉,或讓市民協助種植花卉,當主辦單位換花時,民眾從外面的道路上就可以看到自己種的花放在屋頂。

盼打造讓人體驗的地標

「這是我們的第一次」,凡路經花博預定地,很難不注意到此標語;2010年台北花博是台灣首次獲得國際授權舉辦A2B1級世界級博覽會,台北成為亞洲第七個城市主辦此類國際盛會,別具意義,那麼對於自身為花博打造的新地標,有何期許?

郭英釗表示,這時代對地標的概念已不同,過去澳洲雪梨歌劇院、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都是很顯性的地標,「我們做的東西其實是相反的,做的東西是盡量讓你看不見、盡量是不留下痕跡的東西」。

相較於台北101大樓的高聳、視覺性的震撼,郭英釗指出,花博展館或許會成為地標,但不是去看的地標,而是去體驗的地標,從中體驗人與環境的關係,「是一種經驗,而非視覺上的東西」。他說,就如北投圖書館,若說它是地標,它很不顯眼,但大家藉由它認識一些事情。

張清華則表示,建築物在全世界是最耗能的,現在強調節能減碳、注重環保永續,展館設計上盡量對地球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希望讓民眾感受到,台灣的建築物可以做到與國際接軌的程度,同時展現台灣的創意和用心。

美化之餘 更重視環保永續

對郭英釗與張清華而言,綠建築結合許多知識及應用,並非純粹建築設計,而是必須考慮到環境問題,要與所有其他物種敦親睦鄰,這也是他們鍾情綠建築的原因。

「全世界舉辦博覽會都是藉機會整理舊公園」,美化新生公園的同時,郭英釗和張清華也堅持,美化要有美化的內涵,必須要兼顧環境永續與教育意義。

重生後的新生公園將展現他們的堅持,「建築物的屋頂很像陽明山擎天崗的草地」、「周圍的樹木都比建築物高,建築物融入環境裡」,聽了兩位建築師對展館的種種描述,可以想見,2010年的花博,花團錦簇的美景自然是精采可期,而與自然環境融合的展館,也值得期待與細細體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