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永堯篆刻傳頌 台灣南島文化之美

font print 人氣: 2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9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法生彰化報導)篆刻家游永堯20年來秉持著對手工篆刻的熱愛,堅持在石頭上一刀一劃,雕刻出文字的藝術之美。

游永堯以「台灣南島語系」為主題,用篆刻來闡釋台灣原住民特殊的古老語彙,即日起至8月16日止,在彰化縣文化局展出,作品有文字、圖案、生活習慣等。歡迎踴躍前往欣賞。

1950年出生於雲林的游永堯,是典型的農家子弟,從小就喜歡在橡皮擦和番薯上刻印。14歲時到台北討生活,游永堯先後做過麵包學徒、送貨員、業務員及計程車「運將」。後來因緣際會投入篆刻世界,自此結下不解之緣,寄情於藝術創作。

游永堯因為有深厚的書法底子,在學習篆刻兩個月後,作品就受到收藏家的肯定。他於1993年成立「圓緣印房」,20年來舉辦過約30次個展。從少年到壯年,篆刻生活的滄桑與辛苦,讓他的黑髮有了白雪的痕跡,也磨蝕了年輕時的銳氣。

游永堯曾受黄書墩老師啟蒙,又師事王北岳教授,再加上自己努力不懈,寄情於藝術創作,幾年下來終於有了些許成就。他也曾為知名藝人及政要刻過私章。除了文字刻印外,他也創作花、草、人物等圖案作品。


(大紀元)


(大紀元)

游永堯本次以「台灣南島語系」為主題展出。他一刀一刀仔細雕琢,用篆刻來闡釋台灣原住民特殊的古老語彙。此次展出作品,有文字、圖案、生活習慣等。

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逐漸流失的今天,游永堯期望該展能成為目前了解一點台灣南島民族藝潮中的一滴甘霖,讓生活於這片土地上的台灣人,在欣賞篆刻藝術的同時,也能認識台灣南島文化之美。


(大紀元)


(大紀元)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黃凱西台中報導)書法篆刻家高連永3月7日下午偕同夫人曾美玉,觀賞神韻台中場第四場的演出。受訪時他十分愉悅地表示,「節目裡勸人為善的主題很能啟發人性的善良面,對社會人心的淨化很有幫助。」
  • 在廣州蓮花山上,有一塊紅砂岩,約50m×100m大小,這塊紅砂岩上面彫刻著5000多個甲骨文字。據大陸媒體報導,這些甲骨文的作者叫做荊鴻,他研究甲骨文已經幾十年了。他一個從幼小就開始學習篆刻並研究甲骨文的年輕人刻上去的。. 讓人稱奇的是,他已經把收集到的5000多個甲骨文字編寫成了一部甲骨文字典並彫刻在了蓮花山的巨大岩石上,這塊岩石被他稱為甲骨文的「摩崖字典」。
  • 【大紀元4月2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邱紹雯/台北報導〕玩篆刻、玩印石,「篆刻頑童」鄭景隆意外遇上台北市文山區十五份遺址的出土文物「巴圖」,跨行玩起考古,卻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完成社區大學首部畢業論文,以民間力量將台灣的石器史上溯到史前時代。
  • 水墨大師齊白石的創作,於即日起至6月21日在台中縣立港區藝術中心精彩重現。『2009齊白石藝術創作紀念展』,為來自大師的故鄉--湖南省湘潭市「齊白石紀念館」館藏的珍貴文物共71件,首次來台展出,包含繪畫、篆刻印譜、木雕及生平圖像。
  • 台中縣立文化中心的文物陳列室即日起舉辦「拓方印集」篆刻書法展,展期至24日。篆刻藝術之美,有書法的藝術之美及俐落的雕刻刀法,和溫潤的良石美玉,展現14名會員的匠心獨具和藝術巧思,喜歡篆刻藝術的朋友們請踴躍前往參觀。
  • 平鎮市民大學、樂齡學習資源中心聯合結業典禮暨招生博覽會,4日在南勢社區活動中心,為吸引前往參觀民眾報名,篆刻、花藝等課程老師莫不使出渾身解數招徠學員,其中,客家二胡老師湯興財特別展出向彼岸名家梅明坤訂做的二胡巨無霸,為一般胡琴2倍半到,高逾2公尺,成為焦點,市長、市大校長陳萬得也應邀試拉,有如低音大提琴般的樂音,讓上千位與會民眾印象深刻。
  • 1940年代後期,儘管世界逐漸從二戰的破壞中恢復過來,但有些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元素卻逐漸被削弱了,傳統藝術中的真、善、美價值漸趨式微。
  •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 國立台灣博物館舉辦「捷克城堡與堡邸特展」(Czech Castles & Chateaux),展期自6月13日起至11月30日止。歐洲中世紀城堡台灣巡禮,有近百件捷克珍貴文物精彩亮相。
  • 美國風景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溝通東西兩岸的一座橋梁。他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與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國西部的精神,為那些永遠不會親自冒險西行的觀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一窺落基山脈的雄偉壯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