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園地
雖然阿泰成績一直很優異,但是他卻不知道如何和別人良性的互動,更不會照顧弟弟、妹妹。我心想,這次活動是一個好機會,讓他學習如何和人相處......
近中秋前夕,我從家裏帶來幾塊月餅、糕點和石榴,與合唱團的學生一起吃月餅、水果,共同分享中秋佳節的喜悅。每個孩子拿到一小塊月餅後,都手捧著月餅微笑著說一聲:“謝謝老師!”
一個人的人格應有三部分即是父母、成人、兒童等。成人的特徵是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沒有成人意味沒有責任感。
學習目標: 了解武訓興學的辛苦以體會讀書學習的重要。
成為內在贏家 贏得人生金牌
凡是自強不息者,最終都會成功。」──歌德
【法式教育】孩子的老師 也是父母的老師
每年9月份開學後的第2、3週,法國小學或初中的老師會跟家長們開一次會。從兒子、女兒上小學一年級,到他們如今上初二和五年級,我這位中國媽媽已經習慣了和法國父母們一起參加家長會。多年來,由於搬家,兩個孩子多次換學校,遇到過不同的老師任教,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給我的印象是,法國的老師們不但敬業,尊重學生,而且還體貼家長的感受。
加州英語老師勞拉·藍達佐(Laura Randazzo) 發現她的教材在互聯網上有很好的市場,「這從一種興趣變成一個可賺錢的事業。」
李雲祥:漫談教師節 看古今尊師之道
前幾天和幾位中國朋友談及教師節的話題,本想問問928他們有何慶祝或是中國特有的儀式,結果遭來幾雙狐疑的眼光,一時之間我還懷疑是不是我記錯日子。「難道中國沒有教師節?」我膽膽突突地問,「喔!那是你們臺灣的教師節,中國是9月10日。」我這才知道原來「國情不一樣」。
水彩畫對於國小學童來說,真是一種又愛又怕的媒材。偶爾帶國小學童玩一些有趣好玩的水彩畫遊戲,可以讓他們親近水彩,留下喜歡水彩的學習印象,有助於日後在學習繪畫時用水彩顏料。
學習目標: 1. 讓孩子身上牽著皺紋紙一上一下穿過事前預備好的經線,編織出大幅的編織圖案。 2. 複習上下概念
評價式讚美的主要缺點是言過其實,甚至誇大其詞,使被讚美者有高處不勝寒的感覺,有個笑話非常傳神的說明了這種評價式讚美的反效果:
不怕起點憂心 只要教材貼心‬‬‬‬‬
無論是趕進度補習還是超前預習的孩子,面臨的挑戰都是未掌握的知識點,好像面前是一道道等待跨越的欄架。如果欄太高了,孩子總是跨不過就容易喪失信心;如果欄架太低,沒有挑戰性。教材的難易程度就好比這跨欄高度,最好的教材應該最了解孩子的水平。
生活哲學  從「正衣冠」做起
最近,幾個孩子在穿著打扮的尺度上和父母意見相左,鬧得不可開交。身為老師的我,就扮演起和事佬來。找孩子們聊聊古人對「正衣冠」的看法,看場合打扮也是對生活的一種虔敬。
剛才還是烏雲密佈、細雨紛紛,和同事小聚、午餐後,走出餐館,室外已是陽光燦爛,走在大街上,心情和雨後的陽光一樣清新。即將放暑假了,所有的工作都已近收尾,沒有學生、不用上課的日子,作息時間亦隨之調整,上班不必再匆匆趕時間,我與幾位年輕的同事步履悠閒的走在回校的路上。
美國教育怎麼了?聽年度優秀教師怎麼說
連日來美國會兩院正在為如何修改現行的教育法「不落下一個孩子」(No Child Left Behind)做激烈論辯,全美教師也在熱議。他們普遍認為,僅憑每年一次的標準化考試來判定學生在學業上的成敗過於片面,而且非常不利於教師發掘學生的潛質和發展他們的特長。
沒有「父母」(溺愛或沒有教養)的兒童(normlessness)案例與解決方法。
身為學生事務主任,總覺得這時候,才是發揮教師專業形象的關鍵時刻,所以萌生讓學生去幫助別人的念頭,畢業前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年輕不要留白,多關心周遭的人事物是時下年輕學生要學習的重要人生課程。
根據P-A-C 人格理論:一個人的人格應有三部分即是父母、成人、兒童等。其中的父母代表教導概念,當兒童缺乏適當的教導時,其人格構造中就會欠缺「何者是、何者非」的行為準則,他自然不知道積極表現良好的行為;對於不適當的行為,也不知改進。
學習目標:讓孩子瞭解周遭環境及認識基本路邊標誌。
研究:自主解題教學法 學習成效高
一項針對中小學生的教學研究顯示,老師在課堂上不用傳統方式授課,而是先出一些數學題目,讓學生或小組自行思考並構建各自的解題模式,這種教學法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時間是條漫漫長河,催促著我們前進,從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相互了解,小隊輔們身邊開始出現了小手,緊緊牽著身旁的大手,這群孩子離不開隊輔哥哥、姐姐,不論到哪裡,都可以看見孩子們無邪的眼神問著:「大哥哥抱我啦」、「大姊姊,你要跟我好一輩子呦……」童言童語純真地期盼這時光能延續下去。
經典誦讀 中文教育新出路
小學階段上了幾年中文班,到了初中,美國的很多華裔兒童往往放棄學中文。理由是:太難了。再過幾年忘得更多,連小學時學到的那一點薄弱的中文底子也幾乎忘個精光。如何才能讓海外的孩子們對中文學習保持持久的興趣?如何才能幫他們更輕鬆了解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
情緒容易激動,缺乏控制的能力。對家人或師長會使用僵持的策略來贏取勝利。個案自述:他不怕打、罵,只要堅持自己的意見,大人都會讓步,從不失手。
小霖是小學一年級學生,因為連續假期回家的作業多,他在安親班上煩躁又埋怨,老師請他趕快寫,他不但不寫,還跟老師拗上了脾氣......
學習目標: 1. 讓孩子瞭解學習的重要及環境的影響 2. 讓孩子大略瞭解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人 3. 瞭解古人士農工商的排序
父母過度溺愛造成的兒童行為:父母過份順從、溺愛的孩子:過份被溺愛的孩子往往會為所欲為,不管別人死活,不達目的絕不終止。
在未來的日子裡,你會發現文憑只是過去學習的點滴回憶,好的學歷或許能讓你榮耀一時,卻無法讓你聞達一世;好的品格或許無法讓你擁有功名利祿,卻能為你贏得驕傲的掌聲,讓你能為自己的夢想而戰,為自己的理想而堅持。
唰──唰──唰──我用紅筆批改著學生的功課。小庭默默的站在桌前,「怎麼了嗎?」我抬頭問。她嚴肅的對我說:「老師,我覺得網路太發達,也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我心想:「五年級的孩子,竟然會思考這麼嚴肅的問題。」於是,我問她:「為什麼呢?」
日前讀了臺灣特教博士、兒童問題諮詢專家黃金源教授的《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一文,引發了我對自已的教育方法的省思。
案例:人際技巧缺陷的攻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