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年  約 262 條記錄
  • 大紀元
    子禽曾問子貢,孔夫子的學問是從哪裡學得的。子貢回答,文王武王之大道,散在民間,賢者抓其大要,不賢者只抓住了末節,夫子處處皆學,沒有固定的...
  • 大紀元
    子貢,名端木賜,是孔子利口巧辭的弟子之一,曾多次出使諸侯。孔子賞識他,曾把他比作貴重的祭器。而子貢知孔子卻來之不易。
  • 大紀元
    子路是孔子弟子中善於施政者之一。衛國的蒲邑壯士多而難治。子路為蒲邑大夫,向孔子辭行。孔子告誡子路,恭謹謙敬,可以制服勇士;寬大清正,可以...
  • 大紀元
    人皆以為,得高官、發大財,飛黃騰達謂之通,反之為窮。而孔子對窮通卻有異乎尋常的理解。
  • 大紀元
    孝有層次深淺之分。一般所認為的孝順父母,只是孝淺層次的含義。 孔子所認為的全孝,才是其深層次的含義,才是孝的最高境界。
  • 大紀元
    薛宣自出仕以來,歷任地方縣令、郡守和中央執法部門官吏,誠心為民,政績可觀。西漢成帝時,他由陳留太守左馮翊推薦調入,一年後稱職轉正。
  • 大紀元
    一般都認為,能上山擒虎、入水捉蛟、戰場不避槍林彈雨、行俠仗義者是真正的勇士,而孔子卻不這樣認為。
  • 大紀元
    橋玄字公祖,梁國睢陽人,年輕時做過縣功曹。當時豫州刺史周景,巡察所屬部域,考核政績。橋玄抓住這個時機,謁見周景,伏地陳述地方官羊昌的罪惡...
  • 大紀元
    古弼在旁邊坐等了好久,世祖也不問他有什麼事。於是古弼站起身來,當著世祖的面,揪住劉樹的頭髮,將他從椅子上拉下來,然後一隻手拽住劉樹的耳朵...
  • 大紀元
    子路穿得整整齊齊,氣氣派派,來拜見孔子。孔子說:「仲由,你這麼神氣十足,是為了什麼?長江剛從岷山流出時,它的水流很小,只能浮起酒杯。
  • 古風悠悠:藝海皎皎鄭板橋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乾隆元年(1736)進士,曾做過山東范縣、濰縣的知縣。板橋性格灑脫寬厚,在任知縣...
  • 大紀元
    吳保安,河北人。任遂州方義縣尉。他的同鄉郭仲翔,是郭元振的侄子。郭仲翔很有才學,郭元振打算幫助他成名和做官。趕上蠻敵侵犯,朝廷派李蒙做姚...
  • 大紀元
    有一回,魯哀公問孔子:「如何才能治理好國家?」孔子說:「國政當中最急迫的,就是要讓百姓富裕和長壽。」
  • 大紀元
    孝道是人倫的重要基礎,神對真正行孝的人也是非常看重的。清乾隆年間以博學而聞名的紀曉嵐,在他的《閱微草堂筆記》一書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 大紀元
    漢和帝的皇后鄧綏,姥在和帝死後臨朝聽政,是為鄧太后。她六歲時即懂《史書》,十二歲時通曉《詩經》、《論語》。十六歲入宮後,一開始為貴人,後...
  • 大紀元
    荀況(公元前313年至公元前238年),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著有《荀子》三十二篇。他在一篇文章中,論述了不忍而好鬥的危害。
  • 大紀元
    縱觀歷史上的君王們,他們在繼承王位之初,都希望自己與日月齊明,與天地同輝,與五帝、三王同垂青史。
  • 大紀元
    有一回,子貢向孔子請教如何治理百姓的方法。孔子說:「戰戰兢兢地,像用一條朽爛的繩子拉馬那樣,去對待百姓。」
  • 大紀元
    孔子說:「我對有些人感到羞愧;對有些人很鄙視;對有些人感到很危險...
  • 大紀元
    孔子論五不祥 2008/07/29
    有一次,魯哀公問孔子說:「我聽說,向東邊擴展住宅,不吉祥。真有這回事嗎?」
  • 大紀元
    大難將至,季康子命令冉求帶兵去抵擋,擔任主攻;樊遲給冉求當助手。
  • 大紀元
    孔鯉,字伯魚。有一次,孔子對伯魚說:「鯉呵!我聽說可以讓人整天不覺疲倦的,大概就是學習吧!有的人,容貌不值得看,勇力不值得怕,祖先不值得...
  • 大紀元
    據《孔子家語》一書記載,孔子擔任了魯國的大司寇以後,有父子二人不和,來打官司。孔子把他們父子二人,拘押在同一間牢房裡,也不判決。在這期間...
  • 大紀元
    魯哀公問孔子說:「國家的存亡禍福,真的是由天命決定的,不單單是人為的嗎?」孔子回答道:「國家的存亡禍福,都是由執政的人自己決定的。反常的...
  • 大紀元
    孔子接著說:「這就好比使用弓箭,必須先調好弓弦,才能使箭強勁有力的發射出去;又好比駕馭馬車,必須先讓馬拉好車駕,然後才能要求馬跑得又正、...
  • 大紀元
    有一年,鄭國起兵攻伐陳國,並且攻佔了陳國,然後,鄭國派子產向晉國奉獻戰利品。晉國人對鄭國的使臣子產很不以為然地質問:「陳國的罪過在哪裡...
  • 大紀元
    明朝政治家張居正曾經講過:「治理之道,莫要於安民」。安民就是安己;擾民者將自擾之。庸官們不明此理;貪官們則反其道而行之,造成百姓困苦不堪...
  • 大紀元
    康熙治國六十年,建樹甚多,其創業、守成之功績舉世公認。 康熙曾對諸官說:「朕經常想到祖先托付的重任。對皇子的教育及早抓起,不敢忽視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