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轨世界学制体系 德国大学任重道远

夏婉明
font print 人气: 36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09月27日讯】德国高校用了11年时间终于将世界通行的学士(Bachelor)和硕士(Master)学制推广到德国大部分高校,但和世界大学学制体系接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如学士课程考试过多,对出勤率的要求有可能迫使学生延长上大学时间等等。

今年21岁,就读于明斯特大学公共行政管理专业的施特劳斯对德文媒体记者抱怨说,自己在刚开学的第一学期里就要面对8门考试。虽然施特劳斯的课业负担已经很繁重,几乎没有什么课余时间,但她仍积极参与维护学生权利的活动。据德国媒体报导,明斯特大学设有申诉处,并有一个由学生,教授和助教组成的决策小组,专门负责审理申诉和拟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此前有很多学生申诉,对出勤率有要求的必修课常常会互相之间撞车,如果舍弃其中一门课,那么就要等上一年才能再上这门课,而学士课程一共才三到四年。为此,决策小组也在考虑是否要取消对学生出勤率的要求。

大多数的德国大学对于学制改革是慎而行之的,没敢过度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比如慕尼黑大学明显削弱了学士课程的考试强度,很多课程免去了对学生出勤率的要求,同时也放宽了补考规定。改革后的学士课程大多划分为三个部分,即基础部分(Basismodul)、巩固部分(Aufbaumodul)以及深入研究部分(Vertiefungsmodul),各个部分会有相应的基础课(Grundkurs)、大型讲课(Vorlesung),练习课(Übung),初级讨论课(Proseminar)及专题研讨课(Hauptseminar)。每个部分(Modul)只有一门课是需要考试的,总共有80个专业做了这样的调整。另外,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可以参加补考多次,直到过了为止,不必再担心三次补考不过就必须换专业的命运。

并不是所有的德国大学都欢迎这项德国二战后最大的教育体制改革,比如德国九大科技大学联盟还在坚持要求恢复德国传统的工程硕士学位(Diplom-Ingenieur),因为德国作为工程技术强国,其工程硕士学位也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声誉,这是新的学位无法取代的。

**********************
小知识:
德国大学十一年来的学制改革基于1999年欧洲29个国家的教育部长在意大利城市博洛尼亚签订的“博洛尼亚宣言”,该宣言计划在2010年前在欧洲各国大学推广“博洛尼亚模式”(Bologna Prozess),引进世界通用的学士(Bachelor)和硕士(Master)学位及学分制,便于互相认证成绩,促进欧洲各国以及和其它洲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国际竞争力,同时提高就业能力。

在改革开始之前,德国大学一些专业毕业前有一次大考试,不少学生寒窗苦读几年,过五关斩六将地终于临近毕业了,却因为这个大考试无法通过而黯然离开。实行学分制后,学生每学期的各项成绩都会被纳入到毕业时的总评中,学生修满学分即可毕业,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读书压力分散在平时,而不再完全聚焦在毕业前的备考上。

“博洛尼亚模式”中还规定,获得学士学位需要修满180到240个学分,这通常需要三到四年;若继续深造硕士学位则需要再修满60到120个学分,这一般需要两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讯】大纪元记者文婧报道/德国大学因其不收学费和国际公认的教学高质量而吸引了很多中国学生,然而在德国上大学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中国的大学学历得不到承认。德国的理工科硕士(Diplom),文科硕士(Magister)和国家考试的制度自成体系,不同于英美的学士(Bachelor)和硕士(Master)的学历制度。这通常让已在中国取得了学位的中国学生不知所措。
  • 最近德国大学生示威游行闹得轰轰烈烈,实际上,不仅是高等教育拉警报,中、小学也出问题。其程度之低落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但是,公开鉴定第一次揭疮疤,逼德国人不得不去面对事实。
  • 【大纪元8月5日报导】(中央社台北五日电)据报导,德国大学百分之九点五的学生来自其他国家,其中中国在德留学生人数为两万六千人,居各国之首。
  • 据联邦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字,2005年德国大学毕业生数量比2004年上涨了9%,达252500人。除了入学新生数量从90年代开始增加以外,各州大学开始征收学费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 自默克尔政府执政以来,德国全部16个州中目前已有7个州的大学开始收学费。
  • 德国近年来一直在致力促进大学国际化、吸引外国学生学习。而奥地利则相反,举国上下正在为对德国学生的大量涌入而日益不安。
  • 据德国高校信息系统(HIS)的调查,20%的大学生不能完成学业,1月12日该组织公布了最新调查:成绩不佳和经济困境是大学生中断学业的两个最主要原因。
  • 德国人讲究“术业有专攻”,大学也不例外。日前,德国《经济周刊》主办的一场大学排名赛的结果出炉。参加评选的全德国500家大型企业的人事部门投票选出了2010年在不同专业领域出类拔萃的德国大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