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桑迪周年 曼哈顿华社盘点前鉴

人气: 8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3年11月02日讯】(大纪元记者蔡溶纽约报导)一年前的10月29日,桑迪飓风的到来夺走了纽约市44人的生命,造成200万户停电,44.3万纽约人家里遭到水淹,2万棵树木在狂风中折断倒伏,1100万通勤客受影响不能出行,7万受灾户在联邦急难管理局(FEMA)注册,大约800家房屋遭彻底摧毁,纽约市财产损失达190亿美元。

飓风桑迪是9/11后纽约市遭受的最严重灾难,极为罕见的超级飓风让纽约人意识到,他们在紧急状况的应对上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提升,包括细化疏散区域,增加救生船数量,以及增设备用电话系统分流非紧急的求助请求,修建太阳能街灯以防止断电时整个街区彻底陷入黑暗等等。

曼哈顿的切尔西区(Chelsea)一栋大楼的整个一面墙被桑迪飓风刮飞。(摄影:本杰明/大纪元)

值此桑迪飓风一周年之际,对华人社区在飓风灾难中的表现和所受影响做一回顾盘点,可做为未来应对灾害的借鉴。

官民协力守望相助 应对灾害

一年前的10月29日晚,超级飓风桑迪挟风势雨量强劲登陆新泽西,美东海岸多州出现大规模断电与淹水状况,纽约和新泽西被列为重灾区,低洼处居民紧急撤离,地铁、公交、火车、桥梁、隧道等被迫停运关闭,交通停滞,四分之三纽约居民断电,纽约全市几乎停摆4、5天,街头空旷无人。

2012年10月31日桑迪袭击第三日,曼哈顿唐人街断电,商店关门,路上行人稀少。(摄影:蔡溶/大纪元)

2012年10月31日桑迪袭击第三日,个别海鲜档开门营运促销余货,以免血本无归。但居民楼断电断瓦斯,少有顾客光临。(摄影:蔡溶/大纪元)

2012年10月31日桑迪袭击第三日,曼哈顿唐人街由于断电,绝大多数商店关门,个别蔬菜小贩推出小车,但是居民楼断电断瓦斯,难以烹饪,地铁不通,稀有顾客光临。(摄影:蔡溶/大纪元)

“飓风后两栋楼都没电、没水,手机没信号。”孔子大厦董事长于金山说,孔厦750户居民当中有600至700名都是老人,以前备灾只需一两天,这次断电十多天,大批冰箱里的食物变坏扔掉,部分高楼建筑出现断水,公交系统停摆,照顾老人的护理无法前来,孔厦董事会上下出动联系住户,一户一户的检查留守住户的状况和需求,一层一层摸黑爬40多层高的大楼,给独居的老人送水送食物,检查日常服用的药物是否需要补充。所谓远亲不如近邻,灾难时刻靠得就是守望相助的精神。

州参议员史葛静、市议员陈倩雯等民选官员,以及国民警卫队、红十字会和华埠共同发展机构等社区机构,去年11月1日率近百名义工在孔子大厦向灾民分发食物、饮用水,提供备用发电机给手机充电,缓解居民的燃眉之急。市警五分局局长杜宁也率警察协助救济物品的投放,连着数日员警们逐户敲门拜访,过滤出最需要帮助的老年居民名单,并鼓励居民邻里互助,需要帮助的立即通知警局。

2012年10月30日杨外春(音译﹕Waichun Yung)、史女士(Aron Shi)和出生于桑迪风暴中的小宝宝在信义会医院团聚。(信义会医院供图)

2012年11月1日,义工在孔子大厦提供备用发电机给居民的手机充电,缓解燃眉之急。(摄影:蔡溶/大纪元)

随着气温的降低,遭受停水断电和缺乏油料取暖的住户,又受大雪的袭击,第一社区委员会前主席曼宁10天内以自己的力量筹集一批救济物品,率上百义工各处奔波,向唐人街灾民递送了9000份食物、水以及500张毛毯。

纽约华人总商会、华埠紧急支援部队、亚洲人平等会、繁荣华埠总会、法拉盛同济会、华埠同济会、纽约联协公益会、纽约华联体育会、布碌伦八大道青年会、麦迪臣社区中心、洪青体育会、华侨社会福利社、华埠青年麒麟会、NYC Impact Volleyball Club等团体的数百名华人义工,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投入救援服务,他们的身影活跃在各地的救灾现场中。

2012年11月1日,州参议员史葛静、市议员陈倩雯等多名民选官员及市警五分局局长杜宁,以及国民警卫队和孔子大厦董事会、华埠共同发展机构等机构率近百名义工在孔子大厦向灾民分发食物、饮用水。(摄影:蔡溶/大纪元)

各地志愿者与市政府、FEMA、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前往受飓风影响严重的康尼岛、皇后区洛克威半岛的沿海社区Breezy Point等地,为灾民送上食物、饮水、衣物、毛毯和清洁工具等,帮助受灾的民众清扫垃圾和泥沙,度过困难时期。

“止血”活动救一时 长远需文化提振

飓风桑迪之后唐人街的商业活动陷于停滞,直到去年11月22日感恩节前夕人们节日采购的时候,餐馆和旅游纪念品小店前,仍然门庭冷落,9/11后经济一直低迷的唐人街面临“纽约有史以来最严重风暴”后遗症的考验。

断电数天,餐馆业主也不得不扔掉了以吨量计算的食物,重新购买新食料,电力恢复日一大早开门迎客,却没有生意,“一来人家不敢吃,二来汽油荒和华尔街受灾严重,很多银行都上不了班。”唐人街一家餐馆业主朱太说。

餐馆空荡荡没顾客,做游客生意的同样没有生意。华埠摆也街(bayard street)一位小礼品店主黄先生说,按规律每年进入11月份,店主们就应该忙碌起来,但是风灾后街上冷冷清清,顾客流失80%。

唐人街大部分商家希望政府直接给予紧急救助补助金(grant)而不是贷款,但联邦和市政府对商家只提供有限的免息和低息贷款,帮助他们周转。“现在政府的整个补偿计划没法和9/11相比,因为9/11的灾区没有这么大,政府可以应付,现在这是整个纽约这么大的灾区,这么多房子的赔偿,差的太大了。”美东联成公所顾问赵文笙分析说。

但是申请文件要检查每年的报税表,以及平时的收支记录以了解财务状况、还款能力,由于华人商家平时报税“报低不报高”,按比例分配的补助金自然不多,借钱贷款也是一样,许多商家受灾后得不到政府帮助。

纽约市商业辅导中心负责融资的高级财务经理李芝薇说:“因为联邦贷款是帮那些资金周转不过来的、生的生意,不是帮死的生意。但你的文件要齐全,让政府看到你的生意可以做下去,如果华人都按规矩来做的话,我们可以帮到很多。”

2012年11月8日,桑迪袭击后10天,香港站车仔面老板黎子峰面对租金、人工照付又生意冷清的问题心急如焚,希望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唐人街经济。(摄影:蔡溶/大纪元)

香港站车仔面老板黎子峰说,唐人街最大的问题是缺生意,飓风骤雨已经过去,商家急需人流恢复消费,“损失已经发生,申请到灾后的救助也需要时间,就算所有的钱拿到手,也只是帮到之前的损失。房租、灯油火蜡、出粮,都是立即要面对的问题,飓风带来的后遗症才是最严重的。”
2012年11月8日,曼宁(发言者)在向商家分享了自己曾作为小商业主申请保险索赔的经验,当天她为联成公所带来300条毛毯赠送给灾民。(摄影:蔡溶/大纪元)

由市议员陈倩雯联合国会众议员维乐贵丝召集的“拯救风灾小商业”说明会,2012年11月9日在曼哈顿华埠中华公所礼堂举行,香港站车仔面老板黎子峰向民选官员讨复苏华埠的长期方案。(摄影:蔡溶/大纪元)

由市议员陈倩雯联合国会众议员维乐贵丝召集的“拯救风灾小商业”说明会,2012年11月9日在曼哈顿华埠中华公所礼堂举行,华埠勿街老正兴餐馆的老板娘朱太太大声疾呼,政府补助能否像9/11一样。(摄影:蔡溶/大纪元)

唐人街生意流失的问题并非一日之寒,唐人街原本就先天条件不足:没有景点,停车位缺乏,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飓风的登陆加重了经济问题。在被称为“帝国区”高价房租的唐人街,商户们面对租金、人工照付又生意冷清的问题心急如焚,除了关切政府的各项补助、贷款、保险理赔之外,商家代表们急切希望华埠社团与政府联手,多做些宣传和文化活动,将人流带到唐人街。

很快,唐人街商户们联手策划了一个止血贴式的便宜自救办法。12月1日,中华公所与中华总商会应华埠商户要求合办“一元复始,振兴华埠”街坊节活动,以文娱表演及特价小食吸引成千上万游客莅临华埠,热闹场面,仿似过中国新年。

2013年12月1日,“一元复始、振兴华埠”大型华埠街坊节一登场就挤满排队人潮,吸引大批游人,华埠街巷热闹万分。(摄影:蔡溶/大纪元)

一年后的今天,生活已复归平静,但是商家们越来越频繁的议论:走在下坡路上的唐人街必须继续行动,唐人街要想恢复活力,就必须拥有人气,而要吸引人流,就需要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具备吸引力的文化活动,以及有创意、有趣味、有艺术性的体验消费内容。

社区机构各显神通 赈灾重建

这场飓风让不少人感受到邻居之间的互助与关怀,看到邻里中最美好的一面。在这段艰难的人生时刻,社区机构也在尽己所能,以不同的方式回应灾民和商家的需求。

中华公所主席吴国基回忆,风灾时中华公所也不能幸免陷入断水断电断电话的困境,公共交通基本瘫痪,职员们都被困家中。去年11月3日华埠恢复电力的次日,中华公所开门,马上联系FEMA要求派员到中华公所二楼为灾民服务。9日开始救灾,由于灾民求助者众,吴国基三天后向FEMA提出在中华公所设专门服务站,得到FEMA首肯。

“为了符合FEMA进驻的要求,让残障人士能上门,我们马上向华侨学校征用一楼的两间教室改建,架设电脑、铺设网线、购买影印机,并连夜赶工,将儿童厕所加大改装成符合联邦条例的残疾人用厕所,入口改在伊丽莎白街11号,为轮椅人士提供可出入的门口。”

11月14日,来自房屋局、海岸警卫队、联邦运输安全局(TSA)、小商业局等不同政府部门义工组成的FEMA十多名工作人员进驻,服务站开门第一个小时就迎来75名申请者,中华公所紧急征求中英文翻译。10多名义工配合FEMA的10名工作人员,从早8点半开工到晚7、8点收工,当时一个多月服务了上千名民众。FEMA进驻长达半年,直至今年4月正式撤离。

FEMA曼哈顿区的10名工作人员2012年11月14日开始在华埠中华公所为华人登记申请联邦救助。(摄影:蔡溶/大纪元)

由于FEMA网际网路上的资源全部是英文,而带中文翻译的电话服务几乎没有,中华公所的双语义工成为华人强有力的依靠,工作一周后,中华公所服务站的名声口耳相传,远在史泰登岛、布碌崙、新泽西,甚至宾州和康州的华人业主从四面八方赶过来,甚至非裔和西语裔人士也到中华公所求助,“中华公所救灾中心是曼哈顿救灾服务站中最繁忙的一个。”FEMA高级政策顾问Lai Sun Yee在去年12月14日中华公所为义工举办的午餐宴上说。
为了感谢FEMA 员工和义工们一个多月的辛勤付出,中华公所2012年12月14日为他们颁发感谢状。(摄影:蔡溶/大纪元)

应急救援中,有人说政府力量像心脏与动脉,社团组织像静脉,义工就像生命之血,三者联动运转服务灾民。图为2013年1月18日晚,百名华人义工在华埠金源大酒楼聚首,举办感恩餐会。(摄影:蔡溶/大纪元)

11月9日,人力中心属下的商业辅助中心协助商家申请风灾救助和贷款,以及向FEMA登记申请援助。11月30日,美国联邦小商业署(SBA)之灾难协助办公室应陈倩雯议员的要求,开始在华埠共同发展机构及华埠商业改进区BID设立“商业复苏中心”,为华人受桑迪风灾的屋主、租房者、非营利组织及大小企业,填写表格,申请灾难贷款及经济受损贷款。

平等会在飓风过后也快速投入赈灾,首先与市府相关部门和私人基金会合作,筹得百万资金,12月20日,其下属机构振兴商业服务中心宣布为坚尼街以南受灾商户提供紧急贷款计划。该计划为业主提供高达3万元的金额,用于店面整修、更换库存和流动资金,贷款支票最快在两天之内送达商户手中。164个商户得到总计300多万元的援助,由于申请FEMA和SBA的援助金需时较长,这笔贷款无疑是商户的及时雨。

另外,由于受灾屋主众多,保险公司无法及时派员评估损失,做出理赔。为了帮助屋主尽快修复受损房屋,亚平会信贷中心为全市受灾户提供紧急贷款,一年来共协助50个受灾家庭重建家园,重建金额达100多万,另外为18个受灾家庭争取到总计17万8千元的补助金。

今年2月,华埠共同发展机构及华埠商业改进区(BID),为华埠小商家筹集到将近8万美元的桑迪救济基金,共有79家小商户受益,平均每商家获赠现金1千元,在基丝汀街(Chrystie Street)经营手机生意的陈先生拿着千元支票说,真是一个意外的惊喜,他需要做一个新的招牌,原来的招牌被大风刮落摔坏了。“虽然这笔自救的钱款有限,但代表了华埠不向困境低头的精神。”活动发起人之一,华埠共同发展机构行政总监陈作舟向众商家鼓劲说。

桑迪袭击一周年后,爱心接力棒落到了大学睦邻之家,FEMA与纽约州心理健康办公室管理的“希望之星”(Project Hope)关怀计划由大学睦邻之家承接,为灾区的居民提供免费的健康评估以及心理健康辅导,该计划2012年11月推出至今有近20万居民接受咨询辅导服务,可见飓风对市民心理上的影响深远。

总结教训 应灾系统需设法改善

今年10月28日,亚平会发布了一份针对桑迪的回顾总结,提出多项应对未来天灾的可能性措施:

1. 设立一个社区性的紧急救灾机构,包括社区服务机构、医院、宗教团体、学校以及任何与周边社区联系紧密的团体,在灾难发生时为社区提供通讯和引导。

2. 配合当地的社区发展机构和信贷机构,成立具弹性的屋主和小商业的贷款/补助,以便在灾后能迅速没有障碍地启动,为受灾商户和屋主提供紧急流动资金。

3. 鼓励职业学校与劳动力发展和维持机构合作,提供经费培训灾后重建所需的人员,如装修工、电工、霉菌清除工,屋顶修缮工等灾后极缺的人员。

4. 灾前就为小型的包工、电工、管道工,以及相关的其他专业人员提供认证。

5. 与政府机关联系,准备好在灾害发生时需要的发电机、水泵、取暖和照明设备,避免届时设备短缺或价格飞涨。

6. 为非谋利机构设立基金,以在灾后快速招聘临时或半职员工。这些员工在重建工作中能为更多的民众在申请联邦紧急救助、联邦小商业贷款、保险理赔等方面提供协助。

州参议员史葛静的华人助理张笑瑛和中华公所英文秘书陈炎铭先后指出,唐人街社区人口老龄化发展,如何照顾独居老人是此次桑迪救灾的难题,未来还需要制定针对老年人的救助计划,例如探访护士等服务老人的机构联手,统计社区内需要特别关注的老、弱、病、残人数,紧急情况发生时,要能知道他们在哪里,需要什么样的医疗救助等。

(责任编辑:汉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