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作者:云中君
font print 人气: 1194
【字号】    
   标签: tags:

人生百味,酸甜苦辣皆有之。一个人牢记别人的恩惠比较容易做到,因此世间虽有忘恩负义之人,知恩图报的君子也大有人在。然而,一个人要想忘记别人的诬陷、诽谤和中伤并不容易,以致耿耿于怀,甚至有仇必报,最终造成冤冤相报,永无了日。

近代社会,冤假错案不计其数,好人蒙冤的事例也是屡见不鲜。人们生活在迷中真假难辨,许多人都觉得自己被冤枉,内心感到无限的委屈。面对人生中的不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精神境界。

我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去看望一位遭人诬陷的朋友。他对我的安慰不以为然,并说自己早已释怀了。这时他起身接了一个电话,我听出来是有人要想告诉朋友诬陷他的人是谁。他大声回答说:“你千万不要告诉我那人是谁,我不想知道!”看到我有些诧异,朋友解释说,人生需要舍弃,忘却也是舍弃的一种,而且是最重要的一种。“有些事根本不需要知道,有些事必须忘记,我只想记住别人对我的好处。”

苏轼屡经风波仍宽容待人

由此我联想到苏东坡晚年的作品〈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诗句:“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作者借由一次夜渡大海的经历,展现老而弥坚的性格和旷达的襟怀。诗句看似写月光之明亮、海天之清澈,却暗喻自己虽曾遭政敌诬陷,但本质清白纯洁,终获昭雪之意,也表达了本质高洁不怕诬蔑之心境。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原文:“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麄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诗的前半铺叙景色,借景写情;后半议古论今,寄意遥深。首颔两联将自己在政治斗争中始终清白自持、最后终于履险如夷的经历同自然界的气候变幻结合无痕;颈联则宕开笔墨,直抒胸臆,直陈自己在政治风云中忘得失、齐荣辱的情怀。好一个“九死南荒吾不恨”!最后一联更是他屡经风波之后仍然以豁达的胸襟宽容待人的真实写照。整首诗蕴含着强烈的感人力量。

东坡处恶劣环境仍优游自乐

苏轼豁达乐观、百折不挠、幽默诙谐。他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宋代贾似道《悦生随抄》)。苏东坡与章惇年龄相仿,年轻时曾是好友,后因改革的推进而失欢。绍圣元年,宋哲宗启用章惇为宰相。鉴于自己曾经遭到反对派的攻击、贬谪,章惇在复行新法的同时,大肆对反对派进行报复。因为苏东坡曾经明确反对过变法,同样被章惇划归反对序列,毫不手软。于是,东坡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州市),为宁远军节度副使。东坡习惯了贬谪的日子,他开荒种地、手抄《金刚经》、钻研烹饪……无论怎样恶劣的环境,他都优游自乐。

苏东坡佳作不断,诗如泉涌。他曾作诗:“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章惇见东坡遭贬谪的日子也如此洒脱,很不是滋味,马上又将61岁的东坡再贬至茫茫海外的昌化(今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然而世事难料,元符元年,宋哲宗早逝,宋朝第八代皇帝宋徽宗继位,变法派又一次失势,章惇被贬岭南雷州(今广东雷州市),也跌落至人生低谷。

章惇的儿子章援在东坡任礼部主考官时中进士,算是东坡门生。章援去雷州半岛探望贬居的父亲时,想绕道拜见东坡,又担心老师记父亲的仇,忐忑之际,写了一封长信给东坡,表达歉意,希望老师能够原谅自己的父亲。东坡回信说:“某与丞相(章惇)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以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没有怨愤,没有仇恨。东坡认为与章惇“四十年交情固无增损”,甚至还记得当年章惇对自己诤友般的规劝。“不忘人家的好”,就是苏东坡的做人原则。

既往不咎才能轻松快乐

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即使如关云长的英勇神武,也难免有败走麦城的尴尬;即使像岳武穆那样的赤胆忠心,也无法避免被昏君奸臣枉杀。昔日的成功不值得再三夸耀,而反复咀嚼过去的痛苦,永远一脸的苦大仇深就更不足取了。长时间为鸡毛蒜皮之小事斤斤计较,为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耿耿于怀,只能使心灵不堪重负。

智者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深受其害的是自己。既往不咎的人,才是快乐轻松的人。人生要能拿得起,有时候更需要放得下。人的一生就像是一次长途跋涉,阅历越丰富,背负的压力就会越大,只有不断地忘记,才能保持轻装出行。

“牢记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不好”这一句朴实的话足以让人受用一生,谁能做到,谁就能感受到人生的轻松自在。“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细思东坡的诗句,内心感到一片光明。

──转载自看中国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全世界最繁忙的大都会里生活了一年多,因为长期睡眠不足,一直感到身心很疲惫。一个非常意外的机缘让我离开了原来的那个工作岗位,刚开始时还有些依依不舍,冷静下来之后才感到这种生活上的变故其结果却是因祸得福,使我得到了一个精神上解脱的机会。因为我早已在每个星期工作七天、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的生活节奏中完全迷失了自己,有了静心思考的机会之后,才又重新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以前别人打来的一个电话或发来的一条短信都能轻易改变我策划很久的生活与工作计划,上司的一条小指令甚至可以让我连续工作三天三夜,在过度繁忙中我曾经忘了自己是谁,还觉得自己很能干。静心反思之后,深感按自己的思维与计划去工作与生活是多么的逍遥与自在!
  • (shown)远离了人世间的纷争,即使还住在世间,心境已经远离尘世了。
  • 在很多年之前,就想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为题目来写一篇文章,但是这个念头被一些修行中的朋友挡住了。他们告诉我:你强调人以群分,这个说法不利于团结更多的人,写文章应该扶弱劝善,倡议世界大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好人与一个坏人无论如何是难以相处的,因为善恶分明,正邪不两立,即使好人再三忍让,最终也是水火不相容。两个坏人在一起同样难以长久,虽说有一个“臭味相投”的说法,但是真正的坏人不可能不自私,在存在利害关系的时候,就可能互不相让,分道扬镳。如此看来,只有两个好人在一起,才有可能长相厮守。
  • 人的一生中要面临许多的选择,而选择的结果往往是决定人生与事业成败的关键性因素......
  • 【大纪元2012年08月23日讯】中华民族是一个喜欢饮茶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品茶是文人的雅趣,茶能入画,也能入诗,以茶学礼可以改变人的品性。陆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他生性淡泊,不慕名利,随遇而安……
  • (shown)治学要经得住诱惑,要耐得住寂寞,要等到知识完全充足,如水之溢满,如满弓发箭之时,再拿起笔来写出心中所悟。
  • 【大纪元2012年10月18日讯】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当时属于唐王朝所建置的安西都护府)。约五岁时,他随父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今四川省江油县)。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华人世界中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他享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美誉,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 真正的才能不能只看学历、出身(国籍)和工作经历,真正检验人才的标准是市场。“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人才就藏在人群之中, 真正有智慧的经营者应该把寻访人才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
  • 他说:“我并不以完成14座八千公尺高峰(世界上14顶峰)的 ‘纪录’感到骄傲;我不把它视为一项纪录。我也没有为我期盼已久的成功感到自豪,只以我存活下来这件事为傲。”
  • 中华传统的母亲花又叫忘忧草。(农粮署桃园提供)
    Yoki几乎没有感受过母爱,3岁时父母就离婚了。长大后,她正憧憬拥有一个自己的幸福家庭时,又被嗜赌的母亲连累,关进了拘留所。这样的成长过程,让Yoki觉得前路一片灰暗,看不到人生的希望。但是,转机出现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