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诺奖得主鲍勃·迪伦的纽约情缘

鲍勃迪伦1963年专辑封面《自由自在的鲍勃迪伦》。 (STAN HONDA/AFP/Getty Images)

人气: 13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 , ,

【大纪元2016年10月15日讯】(大纪元记者施萍纽约报导)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乡村摇滚歌手鲍勃· 迪伦(Bob Dylan)虽然出生在明州、现居加州,但是纽约市却是让他真正成为那个大名鼎鼎的反叛歌手“鲍勃·迪伦”的地方。这里记载着他年轻时自由自在的日子以及令他难忘、给他灵感的罗曼史。

《别多想了,这没什么》(Don’t Think Twice, It’s All Right)是迪伦写的一首著名的歌曲,唱的是恋爱中欲说还休的复杂情怀。其中有一句是“当天色破晓,公鸡鸣叫;你看向窗外,我已在远方。”(When your rooster crows at the break of dawn, Look out your window and I’ll be gone )。当时故事的女主角苏西·罗图洛(Suze Rotolo)在2004年出版的回忆录中证实,歌词里的“公鸡”,指的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迪伦纽约住所旁的一家店。这家店位于格林威治村第四街西161号(迪伦当时住所)旁,贩售刚宰杀的鸡给附近的居民。

迪伦1961年1月从明州来到纽约,那年他19岁,名字叫罗伯特· 兹莫曼(Robert Zimmerman)。他曾说自己是从犹太中产阶级父母那里“逃”出来的,还借助了一个巡回演出的马戏团。迪伦对于他在老家的介绍语焉不详,不过他确实是没读完大学就来到了纽约,所以说“逃”应该还是靠谱的。

来到纽约后他首先做的就是去拜访他的音乐偶像伍迪·盖瑟瑞(Woody Guthrie),然后就加入了格林威治村的歌手。那时,格林威治村已经是美国乡村音乐的中心了。他拿着口琴在咖啡馆中开始了他的演唱生涯,很快名声鹊起。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鲍勃·迪伦,当年就与哥伦比亚公司签了约。

半年后,迪伦在一个教堂的乡间音乐会上遇见了他生命中很重要的女人——来自皇后区的17岁女孩苏西·罗图洛,两人一见钟情。苏西给了迪伦左派思想的影响,他们在曼哈顿下城闲逛,有时候去华埠吃饭,再去白马旅馆(White Horse Tavern)去听克兰西兄弟和汤米·马克姆(Clancy Brothers and Tommy Makem)的爱尔兰反叛歌曲。1963年在两人热恋期间,迪伦出了一张专辑《自由自在的鲍勃·迪伦》(The Freewheelin’s Bob Dylan),封面就是用的他和苏西两人偎依在冬日格林威治村街头的照片。在这张专辑里收录了很多后来脍炙人口的歌曲,如《别多想了没有用》、《答案在风中飘》(Blowin in the wind)和《大雨将至》(A Hard Rain’s A-Gonna Fall)等。

2011年过世的苏西·罗图洛曾经写过一本回忆录,名为《自由自在的时光》(A Freewheelin’s Time)。她在回忆六十年代的迪伦时写道:“早年,鲍勃·迪伦就像一个寻找调色板的画家,有着满脑子的画,他需要的是找到正确的颜色把自己融在里面。”另外,苏西那时就发现迪伦是个写作天才:“他有一种非凡的本领,能把简单复杂化,把平凡神圣化——就像一个诗人一样。”

可惜苏西没有看到,半个世纪之后,她的“诗人”终于以他的天赋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当年两人甜蜜的爱情也只维持了3年的时间,就因另一段恋情的开始而终结。狄伦又疯狂地爱上了琼贝兹(Joan Baez)。据《纽约时报》消息,琼贝兹在本周四(10月13日)得知迪伦获得诺贝尔奖时,特意在正进行的演出中加唱了四首迪伦的歌曲,并说“他得奖是最好中的最好”。

后来在七十年代,迪伦在曼哈顿东49街还租了套房子,并养育了几个孩子。

如今,迪伦已经75岁,而今天的纽约市、格林威治村面貌已然大变,但是那段成就了鲍勃迪伦一生名誉与创作顶峰的历史却永远的留在了这里。◇

责任编辑:艾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