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精神问题也是病 疏忽可要命

安省儿童及青年精神问题急诊6年增3成

人气: 47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6年02月29日讯】(大纪元记者周行报导)一名14岁少女手持双刀在校园内乱砍,导致至少8人受伤,4人入院。该名女高中生的后母2月25日接受采访的时候称,这名学生有长期的精神问题,她曾经有暴力倾向,曾经声称想自杀。她正在排队等候接受儿童心理治疗师治疗。

由临床评估科学学院(ICES)和瘾好及精神健康中心(CAMH)做的一个联合研究发现,自2006年至2011年,安省急诊部门接受的儿童及青年精神问题急诊增加了32.5%,从36,229 人次增加到to 49,294人次。

今年2月初发表的这份报告称,急诊最常见的是焦虑症,占了精神问题急诊增加的47%;住院增加了53.7%;这6年中看医生(非急诊)的次数增加了15.8%,多数是看家庭医生(从502,643人次增加到 591,983人次)。

安省人权委员会首席专员曼蒂尼(Renu Mandhane)对《大纪元》说,这是委员会首次做这样的研究。“我们想强调有精神健康及瘾好问题的人,在不同的社会及经济领域所面对的独特劣势”,希望能帮助政府及相关的民间机构保护这些人的权益。

多伦多居民布朗(Harmony Brown)读小学时就因为精神问题产生自杀的念头。经过与死神持续顽强的抗争,她终于走了过来。她父亲在躁郁症中挣扎了超过15年,在无望、疲惫中被焦虑和绝望消磨,未到50岁便自杀了。布朗说,她从9岁开始开始有自杀倾向,每当觉得情绪不堪重负时,就会想到自杀。
布朗最后一次情绪不稳,想自杀的念头持续了几个小时后,就是去了急诊室接受治疗。

摆脱自卑是第一步

布朗最后一次情绪不稳时,想自杀的念头持续了几个小时,最后终于决定去急诊室治疗。布朗在多伦多瘾好及精神健康中心看急诊后进了住院部,诊断的结果是严重抑郁症及创伤后应激障碍。

她说,她当时难下决心,是因为担心不知道别人会怎么看待她;不知道医院会否把她留下,不知道怎么跟公司讲。她担心出院后会成为一个吸毒、失业及无家可归的人。

多伦多康福心理健康协会总监黄吴淑芳对《大纪元》说,华人移民因为有语言及文化障碍,他们比本地人承受的压力更大。有些人不想去接受服务,可能是担心社区对精神病有歧视,他们会比较慢接受自己患了精神病,有些人病了也不知道去何处找服务。

曼蒂尼说,统计数据显示,安省少数族裔人士报告有精神健康或瘾好问题的比例是3.3%,低于非少数族裔及原住民合起来的5.3%。“我们认为这值得注意,因为研究已显示,少数族裔人士更容易出现精神健康或瘾好问题。”

她说:“我的想法是,这可能表明在某些族裔社区有挥之不去的耻辱感,也就是说,有精神健康和瘾好问题的人自己不承认。”

黄吴淑芳称,加拿大5人中有1人患精神病,华人的患病比例应该也差不多。

重建希望最关键

精神病没有病菌,往往是当事人的意识弱到没法控制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要放弃自己时,才出现异常行为。布朗生命深处的求生欲,加上合适的治疗,使她找回了自己。

布朗在瘾好及精神健康中心获得了合适的诊断及药物。她说,最重要的是,这次的治疗包括了她未试过的康复疗程。她在中心住了1个月后,继续吃药及接受门诊治疗,“渐渐地,康复的最重要因素—‘希望’扎下了根”。

“或许,生命不止于在自己有事时假装没事,而是有更多的意义,也许我可以变好,或者更好。” 她说,之后的2年里,她参加了各种精神健康计划,对自己的病,包括其触发、警告等信号有了更多了解,懂得了感到悲伤或焦虑时应该怎么做。

“开始很抑郁的朋友,有机会康复。”黄吴淑芳称,在康福心理健康协会3个中心接受服务的患者有600多人,有些义工或职员,本身也是从精神病康复过来的,这给患者很多鼓励和信心。

她说,很多刚患病的人不了解病症及治疗方法,不懂得在心理上如何自我调节。中心的心理治疗组有心理治疗师提供帮助,“我们看到很多病人可以康复”。

至于康复的定义,她说,每个人的目标不同,有人认为是可以独立生活,有人认为能找到一份工作,有人认为可以组织家庭。但对每个人都很重要的一步,是了解情况后,愿意主动接受治疗,并希望得到改善。

==========================================

关心家人心理健康

(大纪元记者周行报导)黄吴淑芳说,精神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受到刺激,比如失恋、失业、离婚、经济困难、人际关系、被欺凌、被歧视等,也可能是家族的遗传。现在中心最年轻的患者是12岁,有些患者5、6岁时就已经“听到声音”。

她说,发现人有精神问题的办法,是观察他们的行为转变,比如对原来喜欢的东西失去了兴趣,从开心活跃变成郁郁寡欢,开始失眠,而且不是暂时的现象。

“我们就要多关注,与他们交谈,看看什么原因”。有些人为了追求完美,也会因压力大而导致精神问题。

黄吴淑芳称,如果发现家人需要专业服务,可以来康福中心寻求帮助。康福的个案服务,除帮当事人了解他们面对的问题,看是否要进一步治疗外,必要时也帮

他们申请残疾福利(ODSP)或临时的社会福利救济等。

耆老需要更多照顾

多伦多恒康中心专为耆老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经理蔡雅宜对《大纪元》说,老年人最常见的是老年退化症(老人痴呆症),表现上除了容易忘事外,还会有幻想、幻视、幻觉等。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年纪大;另外就是生活中的压力,比如大陆来的人或移民,常会因心理落差、两代人之间的矛盾等带来情绪或焦虑问题,有些老人家与家人有冲突时,可能无能力搬出去住,也不敢说出来,造成心理压力大。

“家属怀疑老人家可能有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情绪低落、出现幻觉等,可以直接来找我们。” 蔡雅宜说,心理辅导员做了评估后,如发现有需要,会建议患者去
看家庭医生,然后由家庭医生转介去看精神科医生。

智障人士精神问题比例高

按安省人权委员会的报告,有学习、记忆及发育障碍的人中,同时有精神问题的比例分别是71.2%、62.6%及57.3%。

榕树下智障人士训练中心总监 翁鼎文对《大纪元》说,智障人士容易心态不稳定,有机会发展成精神问题,比如抑郁、焦虑等。比如中学生有智障问题时,“在学校容易被人欺凌,心理会不平衡”。

安省政府对18岁或以上的智障人士有特别的资助计划(Passport),帮助智障人士融入社区,包括参加相关的课程、发展生活及工作技能、聘用照顾工人、建立个人生活计划、为照顾者提供临时休息机会。

翁鼎文说,中心提供收费的日托服务,学生通常是21岁或以上,大部分学生有政府的资助。在读高中的时候,学校教师可以帮申请这项政府资助,通常要等2、3年才能拿到。

责任编辑:岳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