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纽约华埠独居老人多 最难熬的是寂寞

网上视频引发社区人士热议

人气: 1521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2016年07月16日讯】(大纪元记者蔡溶纽约报导)日前,在“拯救唐人街”脸书上传出一则视频,一名八旬老妇人每晚在华埠街头,翻检堆积在面包店前的垃圾袋,从中寻找还能食用的面包……短片经过分享后,让不少看过短片的人感到心酸,独居老人议题再度被社会大众热烈讨论。

视频中,名为伍锦先 (King-Sim Ng,音译)的老人,1970年代在唐人街的制衣厂打工,还曾在社区中心学英文,老伴于1985年过世后,她独自一人住在唐人街。去年冬天的某晚,Mantai Chow拍下她在勿街某面包店前,从垃圾袋中翻检出100个扔掉的面包,她把弄湿不能吃的面包拿到哥伦布公园草丛中“喂松鼠”,又把个别没有弄湿、能吃的面包分享给其他的老人,而每晚10点,她会在勿街某个角落,等候朋友下班后带给她一些打包的鱼。直到今年2月份,伍锦先突然消失,朋友等她不见,四处寻她,才听说老人过马路被车碰到。

华埠独居老人的现象十分普遍,尤其是独居妇女多,随着年轻一代搬离华埠,老人大多选择独自在华埠生活。图为老人们在华埠哥伦布公园打牌。
华埠独居老人的现象十分普遍,尤其是独居妇女多,随着年轻一代搬离华埠,老人大多选择独自在华埠生活。图为老人们在华埠哥伦布公园打牌。(蔡溶/大纪元)

“我认得伍老太太,她的子女间中有探望她。她被撞的不重,已经回家了。”社区人士陈家龄说,华埠独居老人的现象十分普遍,尤其是独居妇女多, 随着年轻一代搬离华埠,老人大多选择独自在华埠生活,在美国这种现代社会,一般人一退休,生活圈子只剩下自己的家庭,老伴一过世,就真的成了一个孤独老人,最大的困境不是一日三餐,而是孤独,还有生死问题,他们需要社区更多的关注。

华埠独居老人的现象十分普遍,尤其是独居妇女多,随着年轻一代搬离华埠,老人大多选择独自在华埠生活。图为老人们在华埠哥伦布公园打牌。
华埠独居老人的现象十分普遍,尤其是独居妇女多,随着年轻一代搬离华埠,老人大多选择独自在华埠生活。图为老人们在华埠哥伦布公园打牌。(蔡溶/大纪元)

“独居老人的问题不是儿女的错,不是政府的错,只能说是社会的错。”联成公所顾问赵文笙说,他经手了很多独居老人的案例,很多情况下,子女非不孝,实是有苦难言。

每天到联成公所“玩耍”的老人们中,有不少就是独居老人。70多岁的苏太太说,她有一个女儿在明州,但她不想到女儿家住,宁愿在唐人街租屋独居,因为女儿女婿居住的地方没有唐人街,出门要开车,年轻人白天都要上班,她想找个人聊天都难。他乡再好,离儿女再近,也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这里有她熟悉的街坊邻居,分分钟都可以找个华人聊天,这才是她熟悉的生活,“女儿一个月两次电话问候,就知足矣。”

最怕到养老院 孤独感杀人

“老人在美国有政府照顾,低收入老人有医疗保险、白卡、社安金,还有粮食券等福利待遇,老人中心一元一餐饭,只要有地方住,老人的开销很低。很少在美国工作了数十年的老人会过着三餐不继的日子。”赵文笙说。

陈家龄也说,华埠很多老人拾荒,多是为了让自己有生活目标,或者勤俭节约惯了,拾荒成为一些独居老人的生活型态。只要身体状况好,老人都喜欢出来,“马路生活”填补的是寂寞。

相较于中国人重视伦理孝道、家庭关系紧密的社会,美国家庭的子女并不承担照顾父母老年安养的责任,取而代之的是寄托给看护者或者是养老院照顾。中华公所主席萧贵源说,媳妇或儿女一来因为要照顾小孩,往往自顾不暇,没时间陪伴父母,二来他们未必比护理或社工尽职,不怕脏,不怕累,照顾老人到生命的尽头。

对于独居老人来说,“孤独感”是最大敌人。独居华埠勿街的刘太太说,随着双腿膝盖越来越僵硬,她担心有一天,自己会被困在家中。但尽管上下楼力不从心,她还不想搬到养老院,因为舍不得小区熟悉的环境和便利的生活服务,“唐人街的老人,十个有八个都跟我差不多。”

阿牛叔的例子

迈入老龄化的华埠,很多老人担忧自己会遇上“孤独死亡”的问题,他们害怕发生死时没人陪伴身旁、死后才被发现的窘境,如何协助独居老人建立自己的社交活动圈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赵文笙举了阿牛叔的例子。阿牛叔的子女和老伴都住在德州,他却执意一个人住在纽约唐人街,成为“独居老人”。“阿牛的女儿在德州开餐馆,阿牛在德州时,每天早上女儿开车带他到餐馆,晚上打烊了才带他回家,简直跟坐牢一样。20年前他跟朋友到纽约唐人街,一来就不想走了。”

阿牛叔在唐人街乐不思蜀,每天早上到联成公所看报纸,中午买一份他喜欢吃的鸡翅饭,“他的胃口很好,只是腿脚不便,晚上去附近的会馆打打麻将,生活无忧。”赵文笙说,阿牛叔看到唐人街什么都有,很容易找到生活乐趣,就不肯走了。

几年前,赵文笙劝他留一万元放到殡仪馆,以便百年之后料理后事。 阿牛叔同意了,他的儿子也授权赵文笙为其医疗代理人,一旦阿牛叔生病,赵文笙可以替他做医疗决定。今年1月,84岁高龄的阿牛叔在老人院寿终正寝,联成公所通过五福殡仪馆替他做好一套程式,将他的遗体送回德州,由他子女将其安葬。

“远亲不如近邻,远水不解渴,退而求其次,”赵文笙说,很多老人有困难不求助儿女,也不抱怨儿女没有孝心,可是他们有困难时,也不要害怕向社会福利机构构求助,或者向社区机构求助。他建议老人做好后事安排,家中电话留给关系亲近的人,保持互动,一则减少独居老人对社会的疏离与冷漠,二则避免发生问题时没人陪伴身旁的窘境。

每个人都会老 一句关心变开心

除了物质与金钱的供应之外,其实对老人而言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健康良药,就是与亲人的互动。

中华公所主席萧贵源说,可以理解现代人的生活负担越来越重,或许子女有其生活上的难为之处,但换个角度来看待独居老人的问题,就如同忙于工作的父母亲会不忍年幼的小孩独自一人在家,仍会努力挪出时间陪伴小孩成长。同样地,长大后的子女若能以同理心对自己渐渐年老的父母,哪怕每天一通电话,简单的一句“今天过得怎么样?”都可以让老人如同吃了山珍海味,心情愉悦。◇

责任编辑:艾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