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国家党议员深陷“窃听门” 总理亦受诚信质疑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2017年06月26日讯】(大纪元记者杨楠新西兰编译报道)刚刚过去的一周,对于国家党上上下下来说真是难捱。不但党内的年轻的议员因为承认窃听下属谈话并反复说谎而被迫宣布辞职,就连堂堂的总理也因为前后说辞不一而被质疑“掩盖真相”。现在距离全国大选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因此这一突发事件引发各界关注。

“窃听门”事件始末

2014年,风华正茂的24岁90后小伙Todd Barclay 在Clutha- Southland选区以64%的高得票率胜出,成为新西兰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国会议员。Barclay的幸运之处在于该地区连续多年一直是原副总理Bill English的选区,English在此六次当选议员,为Barclay的胜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虽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但这话搁在Barclay的身上好像不怎么灵验,他上任不久就和他的选区经理Glenys Dickson发生了矛盾。因为选区经理直接受雇于国会办公室,所以Barclay无法解雇对方。不知出于何种目地,Barclay在办公室内安装了一个窃听器,用以录制当他不在时Dickson和选民的谈话。

根据新西兰法律,如果不是相关方,故意窃听他人谈话是非法的,一旦查实严重者可面临2年刑事拘留。2016年1月,曾经为English工作过17年的Dickson得知此事后,马上通过律师和各方交涉。

2016年2月7日,Dickson辞职,2月29日Dickson向警方办案。警方开始调查,但是由于Barclay一直对此事持否定态度,也不配合警方调查,10个月后,警方以 “证据不足”为由决定对此案不予起诉。对于此事,时任国家副总理的English态度一直是“我不知道”。

但是2017年6月20日上午,事情突然发生戏剧性的变化,首先新西兰一家媒体Newsroom突然公布一条2016年2月21日English发给Clutha- Southland选区主席Stuart Davie的一条短信——“他留下了窃听器,录下了办公室的所有对话。这笔结算费用比正常的多,因为关系到侵犯隐私”。这条短信清楚的证明,English当时是知道此事的,而且可能还参与其中。这与此前他的 “我不知道”完全不符。

短信公开后,媒体开始就此事开始刨根问底。在记者们的穷追猛打之下,English的态度由 “我不知道”变成了“我不记得了”,还表示说“也有可能是Barclay自己跟我说的”。

得知此事的Barclay马上发表声明,否认和他的上司English说过此事,国家党一时间内部出现两个声音,剧情越来越精彩,民众不禁有些迷惑,Barclay和English到底是谁在说谎?

同日下午,English在新闻发布会上态度突然发生180度大转变,他声明自己记得事情的经过,并曾向警方提供过证词,同时将有关证据公布给媒体。

当晚,情绪消沉的Barclay又举行新闻发布会,承认自己曾将窃听事件告知过English。“我觉得自己本可以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我为此(自己当初的处理)感到后悔。”

周三中午,Barclay宣布自己将不再参与下届地区选举,本届任期将在9月结束。

各方反应

工党党魁 Andrew Little质疑English处理此事的诚信度,“对于一个总理来说,知道一个公众人物在说谎,而且还掩盖了18个月,这是(公众)可以接受的标准么?”

新西兰优先党 Winston Peters 在国会对媒体表示English应该辞职,“English应该向Barclay一样辞职,他误导了媒体,误导了国会,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他都严重的地违反了他的责任和义务。”

6月21日,English 承认在此事的处理上留下一些遗憾,“我的主要遗憾是我所非常了解的两个人都输的这么惨”。对于English的这一遗憾,电视三台的大牌记者 Patrick Gower表示,“那么(English)用于和解此事,对花在Glenys Dickson身上纳税人的钱就不遗憾了?”

处于风波中心的Barclay前雇员Dickson也在沉默的16个月后,首次告诉媒体Fairfax,她为Barclay感到“难过”。“他本来可以有大好前程,但是他自己没有做好,”她说,“这件事情的发展实际上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可以高兴的,我只是想继续我的生活,做好现在的地区议员工作。”

目前警方对窃听事件的调查已经重新开始启动,并正在收集有关证据。总理English和国家党在内对于整个事情的处理上,是否有不诚信的问题和误导国会也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另外,因为Barclay还有三个月才离开国会,所以政府还要支付他三个月的薪水和旅行等费用,合计约为8万元。那么新西兰的纳税人是否应该支付这笔钱呢?

新西兰的民主制度和新闻自由又将面临怎样的考验?

责任编辑:易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