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遭产业转移重击后 纽约制衣业招工难

招不到工人有活没人做 制衣厂老板怨奥巴马健保太宽松 制衣不如护理

纽约制衣厂中的中国工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图为车衣车间中悬挂的中国挂历。 (施萍/大纪元)

人气: 1439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7年06月08日讯】(大纪元记者施萍专题报导)住在纽约布碌崙国王高速路(Kings Highway)的阿媚每天早早起床,开车去新泽西的一个制衣厂上班。30多年前从香港来美的阿媚今年64岁,她的人生经历就像一部活生生的纽约制衣业历史,有青春有辉煌,有坎坷有低谷,如今已是暮年。

“我从12岁就开始学徒,师傅让我从车圈圈开始,再车直线,然后订牌子,后来是袖口、领子……”阿媚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来到美国后,她就做车衣工。1996年,她在华埠布隆街(Broome Street)418号开了自己的制衣厂,一干就是5年。

“我那时手下有30多工人,除了自己的工资,我和合伙人每月还能营利一两万美元。”阿媚说。“那时候制衣厂很赚钱。”

曼哈顿中城制衣厂老板Joe Ferara和他的工人在制衣车间里。
曼哈顿中城制衣厂老板Joe Ferara和他的工人在制衣车间里。 (施萍/大纪元)
曾几何时,布碌崙8大道65街这里三条街都是制衣厂。
曾几何时,布碌崙8大道65街这里三条街都是制衣厂。(施萍/大纪元)

“9.11前,华埠制衣厂有500多家,工人3万人。”曾经拥有上千工人的制衣厂、连续14年担任纽约华人车衣商会会长的林建中介绍说。

八十年代后期,因为中国开放加上亚洲其它地区低廉的劳动力,美国的制衣业逐渐转向海外。另外,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更像从天而降的巨石,把纽约华人的制衣业大门彻底地关上了。据成衣酒店公会23—25的资料,华埠的24,500名工人在9.11后的两星期内就失去了工作,其中包括13,000名车衣工。9.11后,阿媚的工厂搬到了基丝汀街(Christie Street),又坚持了3年,最后因为市场不好,无力支付翻倍的房租,只好转手卖出。

成本上涨市场不涨 有衣无人做

林建中说,制衣行业萎缩后,工人很多都是50岁以上的人,他们不能像年轻人那么容易转行,很多人做了护理。

仍然留在制衣业的车衣工极少数留在了华埠,有的去了布碌崙,有的去了中城时装区。阿媚原来的合伙人曾经是一个车衣机器和零件供应商。据她说,原来纽约有八九家车衣供应商店,现在只剩下一家了。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纽约华人制衣业的萎缩程度。

“现在华埠剩下的制衣厂只有十多家,布碌崙最多,还有三五十家,剩下的就是中城了。”阿媚说。纽约市房租飞涨,制衣材料价格也不断上涨,只有成衣的收购价不涨价,“现在生意很难做了”。

因为房租的压力,原来在皇后区长岛市及法拉盛的制衣厂都相继关闭了,华人老板开的制衣厂只剩下布碌崙一个地区。现在,这里的制衣厂还面临着另外一个问题:招人难。

阿媚的朋友阿娟经营布碌崙的一家制衣厂。她们现在的难题是不知从哪里能招到工人。“人们都去做护理了,不愿意做车衣。”大家都说。

为什么呢?“做护理一个钟15美元,做车衣才5、6、7美元,你说谁会做?”阿媚说。大家抱怨奥巴马医保太宽松,让很多人得机会占政府的便宜。看看满街的护理中心就知道,“老婆照顾老公、女儿照顾母亲都要向政府拿钱,所以都不做工啦”。

有20名工人的阿娟说:“衣是有的做,但是没人做;而且衣服太便宜,做老板的太辛苦,不亏本就算很好了。”她说,她也要把自己的护理证更新一下以供急需之用。

阿媚的供应商朋友不仅供应机器,也回收机器,在他看来,制衣业关门的多,开门的少,一直在走下坡路。

市长欲让时装区搬家 华人不看好

在纽约的制衣业中,华人职工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或者说,制衣业还是华人的一个传统行业。曼哈顿中城时装区(garment district)的弗拉拉制衣厂(Ferara Manufacturing)老板弗拉拉(Joe Ferara)曾对记者介绍说,在他的85个车衣工中,有50多人是中国人。

上个月刚从中城美国公司辞工的阿宇说,公司原来有40多个工人,30个是中国人。“因为市场不好,公司裁员,我走的时候只剩下几十人了。”她说。

目前纽约的两大制衣中心──曼哈顿中城和布碌崙,无论从产品类型、工人来源和技术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据阿娟介绍,布碌崙衣厂主要生产针织品,以及睡衣或者泳装等一般产品;而曼哈顿中城主要生产时装。

“我们工厂生产订制女装,包括夹克、女裤、衬衫、羊毛衫等。”弗拉拉说。“产品一半在美国销售,一半出口欧洲和日本等亚洲国家。”他认为,曼哈顿中城和布碌崙之间几乎没有合作关系,“因为这里生产的是高端产品,而布碌崙都是低端的”。

阿宇在时装区工作时的工作是做样品:“我们的订单一半在这里做,一半发给中国。”

弗拉拉说,根据市政的统计,时装区有工人7,000人,布碌崙有4,000人;在工资上,曼哈顿工人挣的是布碌崙工人的2倍高。“而且我们的工人分布在各地,从皇后区、曼哈顿、新泽西或者布碌崙各地来这里上班;布碌崙工厂的人一般都住在布碌崙。”

市长白思豪今年2月提出的纽约制造(Made in New York)计划,欲投资2.36亿美元,把目前曼哈顿时装区的工厂全部搬到布碌崙去。

“这是不可行的。”弗拉拉说。“时装业是个非常专业化的产业,你有了个设计,还要钉珠、刺绣、接缝、钉扣、皮色……所有工序都要在一起,你需要把所有人都搬过去,你需要把百老汇搬过去,把纽约搬过去——这是个宏伟计划,那我们就可以搬过去。”

“我感觉市长的想法不好,”阿媚说,“服装业要成行成市嘛,百老汇老板来看样品,怎么能到布碌崙来看?不如在中城。”

林建中20多年前担任时装区经济发展中心董事的时候,就曾经提出,让政府来保护时装区。“你既然给低收入的家庭保护,服装业的人都是低收入的,也应该给服装业保护。”他说。“政府可以给服装业的地税优惠,鼓励房主把房子租给服装业。”至于市长的合理不合理,“我要看他全部的计划才能下评论”。

制衣家庭出身的纽约市立大学(CUNY)教授谭婉雯则批评白思豪“没有寻求布碌崙华裔社区的意见”,她说:“我对他的这个计划很失望,这会导致布碌崙现有的制衣厂被迫搬迁。”

关于时装区的改革方案问题,日前时装区从业者正在和市政府紧锣密鼓地讨论当中。

阿媚说,除非川普总统大力保护民族工业,使服装价格上升,否则纽约的制衣业“还是个夕阳行业”。◇#

责任编辑:艾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