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偏见?歧视 ?加拿大华裔教授被批评有口音

美国有6所学校,在毕业生找到工作之前,不收学费。(FOTOLIA)

人气: 247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18年01月25日讯】(大纪元记者周行多伦多报导)人们一直认可“以貌取人”社会交往中容易产生的一种现象。在崇尚多元文化的加拿大,移民讲英文的口音千差万别,口音也成了被人评价的因素之一。有人说是歧视也有人说不过是种偏见,存在于任何族群中,任何环境下。

很多移民已经从前辈的故事或自身经验中得出结论,要想在加拿大获得成功,学好英文很重要。其实,政府近年大幅提高对移民申请人的语言要求,已经清楚表达了这一点。人们对移民会不会讲英文已经没有非议,没想到的是,英文也是有口音的。比如英国口音,美国口音也分北方口音,南方口音,现在还有移民带来的更加多样化的口音。

据CBC报导,瑞尔森大学的副教授Yunxiang Gao (高教授)生长在中国的内蒙古,她大部分的成年时光是在北美度过, 首先在爱荷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之后在多伦多生活和教书。 但是,英语不是她的母语,她讲英文时带有口音。

报道说,高教授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合格教授,她的资历和成就都很有说服力。但有一些学生在关注她的口音,在学期结束时的学生匿名评价中,有人写道:高教授是个好教授,但她有口音。有些评语甚至以高教授的口音为由,称不鼓励大家上她的中国历史课程。

亚伯塔大学名誉教授杜尔因(Tracey Derwing)对口音研究了20多年。她表示,一个人的口音会给听者带来各种假设的印象,对某一群体抱有负面偏见的人,可能会把这些偏见加在带有同样口音的人身上。

菲沙大学语言学教授门罗(Murray Munro)将此现象称为“口音偏见(accent stereotyping)”。2010年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评论”上的一篇综合性社会心理学研究报告称,研究人员不断发现,听众会根据自己的口音对演讲者进行价值判断。

多伦多时事评论员冯志强称,口音确实很重要,因为语言是社交工具。如果你讲话的口音与听众一样,会更容易获得对方尊重。

人以群分

来自中国上海的冯志强认为,这种“以口音取人”的现象,类似于中文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说,他出国前在上海买东西时看到一个现象,如果你开口讲的不是上海话的话,那售货员就好像是看不起你的样子。这时,如果旁边有人说上海话,这售货员会马上就撂下你,去服务那名顾客了。

他说,20多年前,在多伦多的华人超市,他用国语说要买条鱼,接着就有人用粤语说要买鱼,售货员就先去服务讲粤语的顾客了。

北美已经有多个研究发现,找工作时发的简历,如果求职者的名字属于少数族裔群体,他们得到雇主回复的机会明显低于西方名字的求职者。

冯志强称,口音与少数族裔名字的效应,有时是差不多的。每个人都有亲疏远近的表现,“趣味相投的会在一起玩,趣味不同的就没法玩到一起。”

“这种东西改不掉。”他说,作为来到北美的移民,讲当地的英文“很重要”。在社会交往中,口音可能比移民族裔的名字影响力更大,因为口音是对话时表现出来的。“语言是社交工具,如果你能讲他们的话,人家当然会尊重你。”

适应口音并不难

冯志强毕业于中国的大学英语专业,移民加拿大后不久,在新斯科舍省参加了一个培训世界各地社工的计划。来自不同国家的学员,英语的口音差别很大。他说,听着不熟悉的口音,你会懵了,不知道对方讲什么。但是,慢慢就适应了,因为口音都是有规律的。

后来选择上法律顾问课程的冯志强说,上课的教授是当地人,口音很标准。但他在中国学的英文主要是英国发音,开始时对教授的很多发音不习惯,但很快就适应了,因为会不断重复听到同样的发音。

他说,加拿大当地人如果没有与国际人士打交道的经验,突然遇到不同的口音也会有困难,但他们会适应的更快。

杜尔因教授称,有一些人只要听到不熟悉的口音就不想听下去,部分原因是他们很少听有口音的人讲话。事实上,你对带某种口音越熟悉,就越容易听懂这些讲话。

她表示,如果讲者的语法不当或词汇量有限,会使其说的话难以被理解。但是,听众可能还是怪罪于口音问题。有意思的是,一个本地人即使口音比较重,听众可能会认为这人没掌握好英语。但如果那些口音是属于“外国的”,听众就比较不客气了。

她说,如果人们有了一种先入为主之见,就是自认为听不明白有口音的讲话,那么很可能他们就会听不懂。

林女士对此表示认同。她曾经在保险公司做客户服务,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她很难听懂纯正英文口音的客户来电,但是她听带亚洲口音的电话就比较容易适应,而她的白人同事则表示很难听懂带口音的来电,最后造成的局面就是其它白人同事都把带口音的电话转给她。

偏见vs歧视

来自智利的迪亚兹(Magdalena Diaz)在多伦多一个社区中心负责社区和家庭服务,为了使自己的西班牙口音不显得太明显,她时常刻意避免使用某些词汇。

迪亚兹对CBC表示,她对起自己职业生涯初期的一次演讲记忆深刻,一些听众对她演讲的印象是“可爱又性感”的口音。这使她感到被疏远,演讲的严肃性也消失了。

对于其他一些移民来说,口音被认为“可爱”却是是可望不可即的。高教授的口音受到负面评价,但她发现,人们对口音的评价分等级,有些学生对英国口音就用“可爱”来形容。

冯志强也有类似经验。他说,在法庭上发言时,他会尽量用本地口音。当讲了较长时间后,他的英国口音会冒出来。“这时,低头在做笔记的法官会突然抬起头来,对我笑一笑。”

他说:“在传统上,西方人认为英国英语比美国英语好。如果你是英国口音,你就是教育良好。”

不过,冯志强强调说,人们可以对不同的口音持不同态度,但最好别戴上歧视的帽子。“这属于偏见,人总是有这种东西”。就像志趣相投的人容易聚在一起,这很自然,“评论其对错没必要”。

“但千万不要上升到政治正确的层面去看问题,如果因此导致族裔分裂,就很危险。”他认为,人有偏见是正常的,歧视却是很严重的东西。

责任编辑:岳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