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高考五次落榜 第6年备考经历改变了他的一生 让人激赞

作者:李耘

金鸿老师在湖南这座城市的教育界可谓大器晚成,每年经他指点过的学生,在高考中都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同时,他孜孜以求、契而不舍的精神一直在感染着许多人,给人以不断进取的力量和信心。

金鸿原是湖南洞庭湖边一个农户家庭的孩子,在中共十年文化浩劫中勉强读到初中(国中)毕业,没能获准得到继续上学机会,只得回乡务农了。

1977年大陆恢复高考制度,金鸿就报名参加。由于文革期间学校几乎没有教课,所以他在学校也没学到什么,第一次高考时甚至连试卷上的字都认不全,成绩可想而知了。

第二年,他把所有时间都用来补习,以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无奈这年高考题目难度加大,金鸿名落孙山。第三年,他又全力备考,成绩虽然较上年有所进步,但离高考录取分数线依然相差一大截。

尽管高考失利,当年的金鸿不放弃,坚持复习功课,参加高考。示意图。(Depositphotos)

尽管一而再、再而三地落败,但金鸿不为所动,仍然屡败屡战。那时农村夜晚经常没电,他就在煤油灯下学习。夏天太热,还有蚊虫叮咬,他就将腿脚放在水桶里泡着解暑躯蚊;冬天寒冷,就用棉被裹着坚持学习到深夜。这样,他又考了两年,但还是没有考上。

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金鸿偶尔会指导一些同样希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学子。让他想不到的是,他名落孙山的时候,不少他辅导过的学生,却取得好成绩进入了大学。

周围有很多人看到他一直考不取,议论纷纷,很多人认为他没有上大学的命。妈妈看他年龄大了,还和一些小孩子一起考试,面子上无光,加上家庭经济负担重,也劝其放弃。

尽管如此,金鸿矢志不渝,立志通过上大学改变命运的决心未变。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托关系辗转到省城一家机床厂做临时工,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

为能继续复习参加高考,金鸿托关系来到一家工厂做临时工。示意图。(JOHANNES EISELE/AFP/Getty Images)

金鸿每天的工作就是把师傅磨好的传动轴整齐地摆放好,由于粉尘特别大,一天下来他全身都是黑的。可即便这样,厂里根本没有洗澡的地方,下了班只能在宿舍里洗,很不方便。

离厂子不远的地方倒是有个澡堂,可洗一次要2毛钱,金鸿当时每月工资才不到20元人民币(相当于140新台币,4.7美元),他舍不得这个钱。

后来,不洗澡实在不行,他便每个星期去洗一次。当时负责澡堂打扫卫生的是一位姓吴的老师傅,在得知金鸿的经历及心愿后,老吴感叹于他的意志及决心,交谈中也感知到了金鸿还是有潜力考上大学的,就鼓励他专心学习。

一天,他又去洗澡,老吴对他说,老伴病挺重,晚上打扫卫生来不了了,看他能不能晚上来打扫卫生,抽空洗个澡。还说,如果金鸿来打扫,老板同意一个月给他10元钱。这正是金鸿求之不得的事:每天下班后,洗个澡后可以干净、安静地复习功课,至于打扫卫生,花不了多少时间。

这样一干就是半年。金鸿后来才得知,自己所得的每月10元钱是老吴主动让出来的。对此,金鸿一直心存感激,这也成了他更加努力学习的动力。

坚持读书被金鸿认为是唯一的出路。图为一个题为“读书的孩子”的装饰品。(易恒/大纪元)

也就是在这一年,金鸿在经历五次高考失败之后,在第六次高考中,考取了一所师范大学。从一位农民摇身变成了教师。

金鸿说,自己这次高考如愿以偿,得益于老吴的鼓励和帮助,让他懂得了人不光要持之以恒的努力,还要有爱心帮助别人。

他说:“当你真正用爱心帮助别人时,自己无形中也会增加力量和智慧。”老吴的一份爱,温暖了他一生。

如今的金鸿在学生中的口碑极佳,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他总是乐意多帮助一些;对热爱学习的孩子,他更是单独给予他们辅导等。金鸿的学生中,高考升学率很高,很多家长都希望能把孩子送到他教课的班机就读。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pexels)

责任编辑:任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