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戒除体罚,怎么办?–第四周

人本基金会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3月16日讯】
持续前三周的做法,但给自己限定本周打人的次数,在家里,也许是不可超过两次,面对一班学生,也许是不可超过十人次。一旦限定的额数已满,就绝对不可再打,即使孩子要求,也不要打他,理由是:“老师(或爸妈)自己定的数额已满,不能再打。”孩子如果不明白,可以解释给他听这个戒除体罚的方案,如果不想解释,就让他一头雾水也没关系。

这时候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孩子一直提不出我们可以接受的替代体罚办法,缠到最后,就必须算了,告诉他:“你没有办法,我也没有,所以你只好自己承担后果。”然后一走了之。

在这儿,重要的观念是,要让孩子了解他的错误要由他自己负责,别想挨一顿打或骂就可无事一身轻。体罚或任何来自老师父母的惩罚,都有一个最大的坏处,就是剥夺孩子通过理性判断而发展自主性的机会。

转载自:〈台湾大纪元时报〉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高雄县林园国小启智班传出一名未婚女教师她不但会体罚学生,连学生都跑光了,还继续在台上上课,连续请了一年多的公伤假薪水照领,最近甚至还想领养小孩请育婴假,让家长老师都愤慨,不过女老师家属澄清,女老师很内向,大家误会她了。
  • 有一半的成人体罚小孩是由于习惯,另一半是由于不得已。我们不相信有人乐此不疲-—少数身心异常者当然例外。然而,起初的“不得已”可以逐渐演变成习惯,习惯使人不加思索就打孩子;不加思索打孩子之后,难免心有不安,于是又找出种种理由来,说服自己是出于万分的不得已。
  • 除继续第一周的工作外,每次想打孩子的时候,先问他愿不愿意被打,如果答愿意,就不必客气而打之,打完之后要孩子说明被打的感觉(注意,是感觉,不是要他忏悔);

  • 持续前两周的工作,但是加长谈话的时间。例如对答愿意的孩子,再问他为什么愿意,打过之后,更加仔细的研究他的感觉;
  • 我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因为治疗那些成长在缺乏关爱的家庭环境的儿童时,有可能会遇到庞大的障碍......
  • 对父母或教育者来说,最严重的儿童教育错误,就是对走上错误道路的儿童预言悲惨的结局。这类愚蠢的预言会助长儿童的怯懦,让情况无限恶化。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积极的态度鼓励儿童。
  • 我们必须从“激发这类儿童的勇气,并让他们相信自己的长处与能力”来进行治疗。
  • 在成长到学龄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培养和练习帮助新朋友、与他人相处和交友能力。还有自我调节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 学龄儿童往往喜欢独立,但他们仍然需要你的爱、关注和认可。在成长和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导。这些限制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并为开始上学后的新规则、惯例和责任做好准备。
  • 我们已经知道,儿童都会努力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将他们的努力追求导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须确保,孩子的努力可以获得心理健康与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