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 ─“清明节”的传说

如真
font print 人气: 57
【字号】    
   标签: tags: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大公子重耳因受奸臣陷害,在大臣介子推的保护下,流亡国外。有一天,他们迷了路,几天几夜没吃东西,重耳饿得头昏眼花再也无力走动。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一块肉,用火烤熟送给重耳。重耳感动的说:“你这样待我,日后我怎样报答你呢?”介子推说:“我不求您报答,但愿你以后做一个清明的国君。”

十九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做了晋国的国君,成为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他把流亡时期有功的臣子都封赏了,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去了几趟,介子推不肯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介子推早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

于是,晋文公便差人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孰料烧了三天三夜,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最后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于袖中,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离开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做了双木屐,每天穿在脚上,望着它哀叹:“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将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把国家治理得很好,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每逢介子推死的那天,大家以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对有功不居、不图宝贵的介子推以示怀念。@、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这是我祖父经历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 从前有两个叫化子阿兴、阿旺。无家无小,每日风里来,雨里去,住在半路凉亭里同吃同睡同讨饭,结成了一对好朋友。
      
  • 从前有个人,30多岁才成婚,到40岁生了个儿子,夫妻俩十分高兴,为了儿子衣食无愁,整天拼命干活,以为这样可以为儿子积下些钱财。平时对儿子百依百顺,把儿子看得比自己命还重要。尽管这样宠爱儿子,却不能博得儿子欢心。
  • 诸葛亮生在汉灵帝光和四年春三月五日,地点是琅玡郡,由于父母早亡,由叔父抚养成人,在天下大乱的时侯,他的兄弟姊妹随叔父一起来到荆州。过着“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生活。
  • 黄硕嫁到诸葛亮家后,亲操杵臼,兼顾农桑,里里外外的粗活儿与琐事,都处理得宜,不止是诸葛亮本人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与侍侯,就连他的朋友也时常在隆中诸葛亮的农场盘桓,受到这位丑嫂嫂亲切的招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久而久之,远远近近对诸葛亮的丑媳妇,态度逐渐改变,从卑视到漠视,由漠视而敬重。
  • 传说乾隆皇帝好游江南,其实他并不是真心游山玩水。他只怕江南百姓造反,特意借个游山玩水的名义,到江南来探听消息,察看虚实。

  • 在一座邻近新城市的小村庄中,住着一位朴实的老木匠,老木匠已经相当年长了,村子里的老朋友也一个一个走了,只留下老木匠一个人每天对着矗立在彼端的高楼大厦叹道:“活这么大把岁数了,也没看过你们这种怪物,把人送进去之后,却都变了一个人似的!”可惜那座喧嚣的城市似乎永远听不到老木匠嘶哑的叫声,只留下老木匠“踢叩踢叩”的拐杖声。

  • 张公是九世同堂的百万富翁,是出名的肚量大的人。他从未给别人吵过嘴,打过架,就是遇有在别人看来难忍的事他也能忍。因此,他家堂号叫“百忍堂”。
  • 有个青年叫良心,这天,他在湖里打鱼,天下着雨,快要天黑了,连一条小鱼也没有打着。他垂头丧气地背起鱼网正想回家,忽然听到湖水里“哗啦”一声。“是鱼!”良心把网一张撒了过去,拉上网来一看,果真是一条几十斤重的大鱼。良心高兴了的背着大鱼回了家。
  • 有一农夫挑着木炭到县城去卖,正当他气喘嘘嘘挑着担子上坡时,迎面来了一位白发老人,老人问他:“小兄弟你木炭挑往哪里?”卖炭人喘着气说: “到城里去卖。”老人又问:“你这木炭挑往哪里?”卖炭人还是耐心地回答老人。可是,老人还是接连不断地用同一句话问个不停,一直问到一百遍, 那个卖炭人也一直耐着性子回答了老人一百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