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从“必读”到“不必读”

中国事务特约撰稿人 江迅

标签:

【大纪元7月26日讯】(BBC中文网中国事务特约撰稿人江迅) 《泡妞必读》正在年轻人中广泛流传。这是江苏省南京大学四男学生炮制的。据说,这四人在情场打滚多年,而被称为“情圣”,凭丰富经验而编写成这一“必读”。他们对大学生的情感生活,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原本只是出于“好玩”,兴之所致,随手涂鸦,调侃而已。谁知,无心插柳柳成荫,《泡妞必读》不胫而走,忿忿抨击者有之,呼吁宽容者有之。

读过《泡妞必读》,才知道全书只是传授如何吸引女子,如何谈恋爱的经验。时下,在中国大陆的年轻人中间,与”泡”组合使用的词语不少,如“泡吧”、“泡澡”等。以“泡妞”来形容与女子的交往,只是一种调侃,一种当代幽默。

这四位大学生将此书取名《泡妞必读》,看来他们还是相当熟知时下出版的热点的。《××必读》正是当今出版界用得最滥的一种语式﹕

父母必读,求知必读,靠工必读,买楼必读,新婚必读,求医必读,男孩必读,女孩必读,上网必读,购物必读,初夜必读,游东南亚必读,与陌生人交流必读,网上赚钱必读,潜在客户必读……可谓五花八门。“必读”炮制者,抛出自诩为浓缩了的人生精华,推销所谓成功的快捷方式;购买“必读”者,期望经“必读”而立足于充满矛盾困惑的社会环境中。于是,这“必读”的市场就形成了。

不过,通观种种“必读”,不难发现不少内容误人子弟﹕“求医必读”中,竟将如何给医生“红包”作为经验传授;“考试必读”里,列入在考试时作弊的多种手法;“赚钱必读”中,几乎尽是“马无夜草不肥”……“必读”有市场,幷非一定有价值,即使有市场,也只是一时的。

“必读”成灾

这“必读”引发的“快读”、“导读”,成了近期中国大陆出版业的一股热潮。 走进北京“金街”上的王府井新华书店,随处可见这类书﹕《一生必读的六十本书》、《外国名人必读》、《青年必知名家散文精选》、《中国文学名著快读》、《外国文学名著快读》、《中国艺术名作快读》、《外国艺术名作快读》、《中国电影名片快读》、《外国电影名片快读》、《中国新诗名作导读》、《诺贝尔文学奖名著快读》、《影响中国的五十部文学名著》、《影响世界的五十部文学名著》……“必读”、“快读”,这些“快餐型图书”,由不同出版社推出。虽然都打着教读者快速获取以往多年才能掌握的知识的旗号,但其中不少旨在商业利益而良莠不齐。

前不久,国家教委颁布语文课程标准”必读书目,多家出版社觅准商机,联合推出多套学生必读书”。期间,相互攻击彼此争夺的事时有所闻。不料,开明出版社四两拨千斤,一套四十二本《中学生不必读》半路杀出而脱颖而出。此书惊现市场,吸引了更多中学生,人气颇旺,销量节节上涨。

由于“不必读”中的许多作品,早由作者授权固定的出版社,此书侵权成了不争的事实,于是,总共有三十多家出版社连手状告“不必读”。

从“必读”到“不必读”,是中国大陆出版业浮躁显现的典型一例。“必读”一再泛滥成灾,成了出版社庞大库存书中的一部分。(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韦拓:从下滑到坍塌 国足告别世界杯之路
林一山:被历史选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林一山:港人何以为信念从没退后?
【名家专栏】你的口罩为什么是中国制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