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墙“病重” 无钱“医治”

标签:

【大纪元11月2日讯】联合国被列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之一的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晋中平原的平遥县。平遥古城墙不到一年时间内发生两次坍塌,去年10月的坍塌处在今年十一黄金周前赶工修复完毕,今年9月的坍塌处,仍在等候资金来修复。

今年7月出炉的险情评估,指出了50多处隐患,其中有26处随时可能坍塌。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文物保护,坍塌处还待修复,要解决坍塌隐患难上加难。

据中新网报导,去年10月,平遥南城门一段长约15米左右的古城墙轰然坍塌;今年9月末,平遥古城墙又一次倒地,对于平遥城墙前后不到一年时间内两次坍塌,有关部门的常用解释是,前者是清末“豆腐渣工程”,后者是连续大雨造成墙体脱落。

山西省文物局文保处处长董养中表示,“南城门倒塌后,专家对坍塌的墙面细致分析后发现,组成墙面的砖有六七种不同的规格,有些是明代的规格,有些是清初的,还有清末的。这说明这段墙面在历史过程历经了多次维修。”砖块规格不同,砌成的墙面就会不平,更容易发生险情。

今年7月,对平遥古城墙各段墙面险情评估结果公布,在平遥古城的瓮城、角台、马面、大墙及便门等处存在危险点50多个,其中特别严重的危险点26处。

山西省文物局古建筑负责人白某称,“目前,50多处隐患均没有得到任何前瞻性保护,9月底坍塌的一处就是26处中的一处。”特别危险的那26处城墙,在没有及时、妥帖的补救措施的情况下,只要稍稍遇到外界的影响,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

在平遥古城墙第一次坍塌时,山西省文物局工作人员透露,坍塌事件责任主要因为保护资金不到位。

当时平遥古城主要由当地旅游部门经营管理,文物保护只能等待国家拨款;而第一次古城墙坍塌事件发生后,虽然平遥县组建了“平遥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但最终能够真正用于保护的钱却不多。

平遥县文物局李树盛局长给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资料:门票收入29.7%将返还给个人景点(平遥县一部分景点为个人开发,施行“一票制”后需返还给这些景点一部分门票收入);再扣除文物局、旅游局人员工资、公务费用、旅游宣传费用;剩余的才能用于文物保护。

平遥县文物局透露,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有关部门对平遥进行过一次大修,但申请成功后反而无足够资金进行修复。

白姓负责人介绍,9月底坍塌的平遥城墙一段,同样因为遇到资金困境,至今仍在等待修复。

平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782年的周宣王时期,西周大将尹吉甫曾屯兵于此。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原西周旧城基础上扩建到今日的砖石城墙。古城池平面呈方形,城墙围长6157.7米,约合12.3华里。由于瓮城共有6座,形成乌龟形状,故有乌龟城之说。@(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山西平遥古城墙再次发生坍塌
中国著名古塔之三十四:全国第一高塔─汾阳文峰塔
母亲河水已成“酱油汤”
七一全球退党日 退党中心吁中国人全民三退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