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典故漫谈:推敲一词的由来

宇明
font print 人气: 5147
【字号】    
   标签: tags:

推敲一词是我们在文中经常可以读到的,它用来比喻写文章,做事等经过反复的思考,反复的琢磨,这个词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唐朝的是著名的诗人贾岛,一次去探访一位叫李凝的朋友,看到友人幽静的居所使诗人触景生情,即兴赋诗一首,这便是后来流芳于世的《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但诗中“僧敲月下门”一句中的敲和推那个字用在这里更适合呢。诗人始终无法决定。再回来的路上,贾岛反复诵吟,由于精神过于集中,面对鸣锣开道,迎面而来的官轿竟不知避让,直冲过去。家丁们把这个胆敢冲撞官轿的年轻人带至轿前,听候发落。原来这当官的不是别人,正是当时闻名京城的大文人韩愈韩退之。问明缘由,韩愈不禁被这个年轻人严谨的求态度所感动。
  
韩愈略作沉思,道出自己的见解:“鸟宿池边树”点名了诗人是在夜间拜访,从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这两句可以看出这是主人幽静的隐居之地。若用“推”字的话,则明显带有唐突擅闯之意了,这样就显得诗人不太礼貌,于所营造的主人居所的环境氛围也不太切合。所以还是应该先敲门较为妥帖,因而用“敲”字更好。
  
一席话令贾岛茅塞顿开,此后贾岛便尊称韩愈为自己的“一字师”。这则推敲的小故事也作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被后人世代流传下来。@(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唇亡齿寒这个成语故事来自公元前六百多年的春秋时代,讲了两个关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国家,如何双双走向灭亡的故事,它们灭亡的关键就在于一个人性的弱点被敌人攻入了。
  • 常言形容人“病入膏肓”,或说“病在膏肓”是指一个人已经无药可救了。病势已入膏肓,命将危矣!膏肓是在人体的什么地方?为什么“病入膏肓”就无药可救?这成语是出自哪本古籍?
  • 《听故事的天使》,每天都有好故事。每位孩子都是上天赐予的天使,在价值观不断变化的时代里,《听故事的天使》节目制作群愿意为您的孩子撑起一片纯净的天空。
  • 老虎,百兽之君。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先民以老虎表达不同的心声,演绎为固定成语,其中既有先人对生命的慈爱与认知,先贤的威武和勇猛,也有处理兵事的机警。虎君演绎的正反两派,在历史上深入民心。
  •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这话儿是从哪里来的?后人减缩成“千虑一得”的成语,其中显现了晏子的机智,比机智更可贵的是他的好德的修为,智仁勇兼备又谦冲自持,淡淡定定看破财的诱惑,尚俭守德、不造业。
  • 季文子是个怎样的人物呢?孔子在听到“季文子三思而后行”之后,反应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孔子说这话是否另有所指呢?
  • 据《后汉书‧羊续传》载:羊续,后汉泰山平阳(今山东泰安)人,为官清廉奉法。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羊续被任命为南阳郡太守。在此之前,江夏兵赵慈反叛,杀死了原任南阳太守,并攻陷元县,一时间人心惶惶。羊续毫不畏惧,身边只带一个小书僮微服前往,他“观历县邑,采问风谣,然后乃进。”到任后,快刀斩乱麻,迅速平定叛乱,人民欢欣鼓舞,得以安居乐业。
  • “信”是人际关系的基石,历代也流传了许多典故,本系列文章将列举成语中有关“信”的故事,让我们看看古人对信的看法。
  • 东汉张楷的志向就是修道,屡次辞了征召不任官。他能作“五里雾”,而他自己是最能看清人生迷雾的有道之士!
  • “信”是人际关系的基石,历代也流传了许多典故,本系列文章将列举成语中有关“信”的故事,让我们看看古人对信的看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