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异化的“六一”儿童节

傅国涌

标签:

【大纪元6月2日讯】国际社会设立“六一”儿童节的本来目的是为了保障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一方面是要使儿童不仅在自己的节日里感到身心快乐、幸福,另一方面是要引起社会对儿童重视与爱护。然而在中国,这个目的早已被里另一幅图景所取代——

每年“六一”儿童节还没到,学校、幼儿园就开始忙开了,安排各类庆祝活动,排练节目。中央电视台也是少不了办一台大型的电视联欢晚会。所有的表演名义上是名为了庆祝孩子的节目,实际上是为迎接官员的例行慰问,等待社会各界的献爱心。有些学校为了等候官员大驾光临,孩子们要在烈日下排队等候很久,等到官员终于出现,请到台上讲话,洋洋洒洒,连篇累牍地大讲空泛的道理,孩子们或笔立台下,或正襟危坐,似懂非懂,在高温下接受烈日的洗礼。一个本该属于儿童自己的节日仿佛专门为成人们的表演、作秀而存在的,仪式化、成人化,使庆祝由形式变成了目的,儿童本身则成了道具。

由于年年都要安排类似的庆祝仪式,包括领导、社会各界走马观花的慰问,形式主义的泛滥和习以为常使成人世界常常忽略了儿童节的真正目的所在,根本没有考虑孩子们是否喜欢这样的庆祝方式,更不用说从儿童的天性出发,让儿童在自己的节目里充分享受他们自己的乐趣。

各级官员包括社会各界误以为只要儿童节之际例行公事一般地慰问过一番儿童,观看了儿童的演出,似乎就尽到了爱护儿童的全部责任,而忘记了保障儿童的权利,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愉快不仅仅是儿童节这一天的事,更是一项长期的、日常的工作。集中在节目期间地毯式地慰问儿童,显然不是庆祝儿童节的最佳选择,更不是唯一选择,年年如此重复,走过场,老套套,早已让儿童和儿童工作者不胜重负。与其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这上面,还不如多想想如何更务实地庆祝儿童节,如何把儿童节真正还给儿童,把儿童从形式主义的庆祝中解放出来,去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乐趣,去探求合乎他们天性的庆祝方式,这比一切以成人为中心、按成人思维组织的任何庆祝都要有意义。

再进一步说,与其关注节日的联欢、庆祝,不如多从儿童的幸福、快乐着眼,着手解决儿童面临的学习问题,比如课业负担过重、书包越背越重、压力越来越大等。我的儿子正在上小学五年级,看着他每天背着沉甸甸的书包第一个从家中出发,晚上总是有做不完的作业,我心中不免为现在的孩子叫苦。多年以来“减负”的口号一直不绝于耳,然而始终不见奏效,甚至在每次“减负”之后负担更加重了,难怪有人把这也称之为“黄宗羲定律”。

此外,儿童节慰问当然也少不了要给儿童送各种各样的礼物,比如包装精美的图书,可是除了外观越来越花俏,这些书的内容到底有多少是合乎儿童需要的,内容低俗的有之,粗制滥造的有之,而真正适合儿童的好书却越来越难见到﹔再比如各种儿童玩具,有很多也是没有经过严格检查的,甚至存在着安全的隐患﹔还有食品,在花花绿绿的外包装下,其中却充斥着大量不合格的劣质产品……成人世界的坑蒙拐骗、惟利是图、不负责任——正在有意无意地伤害着幼小的心灵。一个能保护儿童健康成长的和谐进步的社会环境比任何节日慰问都重要得多,模仿是人类的天性,成人如何能给儿童树立好榜样,而不是不断提供反面的样板,这是成人社会绝不能忽略的。

回到设立“六一”儿童节的初衷,决不是忙碌地去组织、准备各式各样的所谓庆祝活动,首先把儿童从成人世界的形式主义中解放出来,多办实事,比如在各地城乡建设与人口结构相吻合的儿童配套设施(包括图书馆、科技馆、活动中心等),免费向儿童开放,节假日举办各种免费的科普、人文及其他讲座、活动,而不是一切向钱看。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要把儿童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从工具化教育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代之以人的教育。关心儿童,尊重儿童,真正按儿童的天性去发展他们。一句话,解放儿童,才是对儿童节最好的庆祝。@(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傅国涌:造神的时代没有结束
傅国涌:真的爱国主义不是“合群的自大”
傅国涌:反日游行不过是“合群的自大”
傅国涌:“会弄钱”就能当好北大校长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