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国涌:反日游行不过是“合群的自大”

傅国涌

标签:

【大纪元4月22日讯】鲁迅先生早在“五四”时期就指出,“中国人向来有点自大。——只可惜没有‘个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爱国的自大’。”无论是前些年南斯拉夫中国使馆被炸后出现的反美示威运动,“九一一”之后大学校园里的一片幸灾乐祸声,还是近来出现在虚拟网络和地面上的抗日的声浪,都彰显出国人的这种“合群的自大”。

网上消息,继北京、广州等地发生反日游行之后,在上海、天津等地也发生了同样的游行,就连“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休闲型城市天堂杭州也不例外,在中国特色的“游行集会示威法”下,游行真是久违了(不过,官方媒体对如此大的新闻差不多只字未提)。游行队伍中那些呼喊口号的青年、砸汽车的“英雄”诚然以为他们正在爱国,他们的壮举就在捍卫民族尊严,不知道他们的游行、砸车主要只是一种情绪宣泄,是在看不见的手操纵下的“自发”行为,情感大于理智不用说,本质上还是“合群的自大”,表现出一种躲在人群中的勇敢姿态。同是反日,我们的近邻韩国的表现就大为不同,从报纸上看,他们当中有人挺身自焚之类的。我不是赞成一定要用这种极端方式表达什么,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民族性格的不同,中华民族(尤其汉族)确实是绵羊般驯服的性格占了上风,哪怕是游行表达对日本的不满,也是在得到现政权默许、容忍甚至是或明或暗的怂恿下才成为可能的。

所以,现在的所谓反日充其量也只算得上虚拟的、自我陶醉的爱国主义,真正的爱国主义只有建立在鲁迅所说的“个人的自大”、也即胡适提出的“独立的个人主义”基础之上,才有可能。这个问题在陈独秀那里早就解决了,爱国不是爱政权,更不是爱某个掌握了我们生死、命运的权势集团,而是爱一个“为保障吾人权利谋益吾人幸福之团体也”,在这样的“团体”没有出现之前,其实是没有真爱国可言的。

我对中国的民族性格向来不乐观,对强权、对武力的恐惧和屈从是我们惯有的常态,当我们感叹皇权总是如此稳固、人肉的宴席总是如此丰盛,我们总是像一头羊一样免不了“刀俎之间”的命运时,往往不是血脉偾张,从而起而掀掉这个密不透风的铁屋子、毁坏流水的宴席,去寻求一种能保障我们权利、尊严与幸福的生活,而是选择“暂时做稳奴隶”,以烟或酒或诗或麻将之类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一切都是为了生存,也归结于生存,逆来顺受,仰望权势,敬畏强者,崇拜胜利者,只认成败,没有是非。即使反对也只是反对那些权势者允许我们反对的虚拟对象,比如美国,比如日本,这是一种安全的反对,又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如此廉价的买卖,真是何乐而不为。但是倘若以为这就是真的爱国主义,那会贻笑大方。

当然,这并不是说日本的倒行逆施不该反对,但不能盲目地为反对而反对,更不能按照早已被划定的圈圈、道道来反对,不能以“合群的自大”方式来表达爱国情感,也就是不给那些剥夺了我们一切权利、尊严的专横势力占一丝便宜。日本这个民族确实在骨子里有霸气、跋扈,对邻国始终构成威胁,自懂事以来我对日本就没有好感。一部动荡不安的中国近代史就是与日本对中国的领土野心分不开的,包括毛泽东取代蒋介石,君临天下的“红太阳”之所以能在泱泱大陆升起。毛泽东控制的“打天下集团”正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日本全面侵华造成的空前机会,没有这个历史契机,后来的结局将会大不相同。所以当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恢复中日邦交时,田中表示歉意,而“一代枭雄”的回答是“感谢日本皇军”,言下之意,没有皇军就没有新中国。这些话赫然登载在当时的《参考消息》上,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大抵都有些印象。民间对日的怨气始终没有消散,百年伤痕至今犹新,但是任何民族情绪的表达都不应该被愚弄和利用。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专栏】傅国涌:“ 丁家王朝”之后是“谁家”?
傅国涌:谁理会33个院士的呼吁?
高耀洁:“美丽的微笑与爱
【专栏】政协会上张艺谋何以“少有言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