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忧郁不再灰色 “耐心”是良策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5日讯】
忧郁不再灰色 “耐心”是良策

(大纪元记者安琪编译)忧郁症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1世纪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到2020年将成为第二个最耗费医疗资源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目前全世界有3﹪、近二亿的人口罹患忧郁症。针对这个世纪文明病,美国政府发起一项为期6年花费3千5百万试验各类药物的研究计划,位达拉斯(Dallas)的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在最后研究阶段发现,只要患者有足够的耐心试服药物,直到找到有疗效的药品,2/3的病患最终能获得帮助。

美国每年约有1千5百万的忧郁症患者,属该国首要精神健康问题。这项计划研究结果发表于美国精神医学期刊11月号(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研究对象为社区诊所和医疗院所求诊的患者,由3,671位经诊断患有重度忧郁的成人开始,实际地试验各种不同药物的疗效。他们其中半数有忧郁症家族病史,超过半数的人有多次复发的经历。

大脑掌控人包括情绪在内的所有生理机能。它透过称作“神经传导物质”的脑内化学物质,传送和接收身体各部位讯息,脑中化学物质的多寡影响着人类的情绪。加州大学精神科医师瓦柯维兹认为,人长期处于压力下,未经有效地纾解,身体不断释放压力荷尔蒙,脑部受压力荷尔蒙影响致神经传导物质发生变化,才会引发忧郁症。医界一般认为忧郁症系神经传导物质血清素(serotonin)短缺所引起。

许多的药物治疗就是针对这种生理因素。参与这项研究的患者都先服用森林实验室制造(Forest Laboratories)的Celexa药物和属于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SSRI)这类广泛使用的药物,这时有近37%的人症状有所减缓。在第一轮未获改善者,则转试用别种抗忧郁药物;或者是继续服用Celexa,外加第二种疗法,如心理咨商。第二阶段则对31%的人有所帮助。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试验的成功率分别为14%和13%。这4个阶段的整体疗效来看,有67%的人在服用一种或多种药物之后,情况获得改善。

医生认为14周的时间已足够使药物充分发挥疗效。然而从事如此多次试验,患者尝试的比例有下降的趋势。病患试验愈多次,随着时间的拉长,他们愈可能故态复萌,并陷入忧郁旋涡中。

报告引述主要研究员罗须(Dr. A. John Rush)的话说,当你认知到进入3/4阶段时,追踪是至关重要的,以确定病患不间断地服用药物。他表示对抗忧郁症的头痛之处,在于病患者和家属感到无望。这个整体结果可让大家看到希望的曙光,只要有耐心,药物疗法是能显现疗效的。

然而为何有1/3的患者即使经药物治疗仍未见任何起色?而且部分经治愈的病患有复发的迹象?事实上,根据其他方面研究显示,造成忧郁症未必全是单一因素,除上述的生理和长期重大压力积累所引发外,尚有生物和心理等因素交互影响。不少人认为医疗只能治标,心理层面方面的问题,则得仰赖心理治疗专业人士的引导走出忧郁阴影。

根据心理学研究,生物遗传基因有相当的影响力。通常有忧郁症家族病史的人,血液中携带有5-羟色胺基因,罹患忧郁症的可能性较高。然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系的雪莉泰勒博士在接受路透社访问时表示,她的团队发现,尽管有忧郁症基因的人较易罹患忧郁症,由于5-羟色胺的基因对环境相当的敏感,只有那些在家庭充满冲突、敌意与冷漠的环境中,忧郁症的症状才会被引发出来。

也有研究发现,相较之下,完美主义和习惯负面悲观思考的人格特质较易罹患忧郁症。针对这类患者,须经由心理治疗,协助其辨识引发忧郁症的想法、观念和行为模式,教导如何挑战认知上的扭曲和负面的悲观想法,进而加以改正,以达到疗效。

忧郁症病人是沮丧的,自认为是没用的,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眼前所见都是灰色的。患者家属不要太刻意关心,不要勉强他做现在能力不及的事,让他照着自己能够适应的步调去生活,也不要说一些太过鼓励性的话,让他觉得自己是罪恶的,以免加深他的压力。

有成功的案例显示,不是你说了多少鼓舞的话,而是让他“接受”并“面对”这样的事实;告诉他,你现在就是生病了,请安心休养!“单纯地”陪伴、倾听、让他知道你永远是支持他、关心他,较易让病人宽心找寻适合自己的疗法。

医生建议服用药物14周后仍未见起色者,应该考虑试用其他方法或第二种疗法。不少人认识靠药物治疗改善忧郁症状,再配合心理治疗,修正个人人格特质及认知上的不利因素,是治疗忧郁症的最佳方法。新的研究发现静坐、冥想不失为抗忧纾压的另一类良帖。

然而不论采用那种方法,常言道“哀莫大于心死”,医病要医心,对病患或是家属双方而言,拥有相信能复原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耐心实乃是抗忧良策。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