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道德观

游干桂
font print 人气: 107
【字号】    
   标签: tags:

以前的父母最重视孩子的道德观念,只要“说脏话”、“乱尿尿”、“偷东西”,一定会遭来一顿毒打,我自然也是这样长大的。

这一代可就幸运多了,教师及父母都强调“爱的教育”,不准骂也不准打,以至于孩子个个爬上天。就以我那最小的女儿来说,就是一个标准的“脏话”儿童,真是乱没道德的,你说有什么方法,可以既不需殴打孩子,又可建立她的道德观念?

*观念交流道

谈到孩子的道德观念,我想到一则故事:有一次我姊姊的女儿,突如其来的讲了一句流利的“脏话”,姊姊在震惊之余,马上下道旨令说:“以后再说‘脏话’,格打勿论。”小咪似乎有点吓到,马上噤若寒蝉。

隔了几天,我和小咪一起玩耍时,电话铃突然响起,小咪兴冲冲的跑去接听,我问她谁打来的?她居然一个字也不说,当我接了电话之后,才知道是住在“彰化”的表姐打来的。

哈!原来小咪是把“脏话”,类化成“彰化”了,好笑吧!由此可知,孩子对于成人所谓的没有道德标准,似乎有着不同的定位。

根据心理学家的说法,孩子必须具备十足的认知能力后,才有能力在思想和行为上,将成人所公认的伦理道德标准类化成自己的道德观,一般来说,这个年龄大约需要七岁以上,亦即皮亚杰博士所谓的具体操作期。

道德内化,一般来自于两个基本动力,一是鼓励或赞美,亦即一种施与受的关系。举例来说,当孩子帮弟妹换尿布时,换来的是父母喜悦的笑容,孩子便会建立这种“助人”的道德观;当孩子陪爷爷奶奶出去去散步时,能获得左邻右舍的赞美,自然也可“换取”与爷爷、奶奶共游是好行为的价值理念。

假如有一天他在路上拾获了一百元,交给老师之后,不但获得老师的赞美,同时又得到学校的嘉奖,他自然也可获得“路不拾遗”的伦理概念。

也就是说,孩子在实践某些道德标准时,让他得到满足与喜悦,进而学会或喜欢遵守这项是非标准。

第二个动力是,让孩子慢慢地从日常生活,及与人互动的结果中学习而来的“经验论”。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是非观来自于父母,既然如此,那么父母似乎必须先有一套完整、健全的道德观,否则不管是经验论也好、增强论也罢!想必都无法给孩子一套有效的道德观,不是吗?这也正是培养孩子道德观之前,你必须学习的。

摘自: 游干桂著作《别让童心去流浪》一书@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9月28日报导】(中央社记者翁翠萍台北二十八日电)总统陈水扁今天以午宴款待退休教师志工教育奉献奖得主与服务四十年资深优良教师时致词说,教师身教言教有潜移默化效果,是国家社会安定的力量,也是楷模,要有更高的专业与道德标准,他期许教师以刚踏入教育界的热忱,让下一代接受最好的教育。
  • 我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因为治疗那些成长在缺乏关爱的家庭环境的儿童时,有可能会遇到庞大的障碍......
  • 对父母或教育者来说,最严重的儿童教育错误,就是对走上错误道路的儿童预言悲惨的结局。这类愚蠢的预言会助长儿童的怯懦,让情况无限恶化。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积极的态度鼓励儿童。
  • 我们必须从“激发这类儿童的勇气,并让他们相信自己的长处与能力”来进行治疗。
  • 在成长到学龄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培养和练习帮助新朋友、与他人相处和交友能力。还有自我调节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 学龄儿童往往喜欢独立,但他们仍然需要你的爱、关注和认可。在成长和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导。这些限制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并为开始上学后的新规则、惯例和责任做好准备。
  • 我们已经知道,儿童都会努力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将他们的努力追求导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须确保,孩子的努力可以获得心理健康与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调。
  • 我们知道,不劳而获的成功多么容易转瞬即逝,因此训练儿童满怀企图心没有什么好处;更重要的是训练他具备勇气、坚忍和自信,这样他才能体认到失败时永不气馁,而且应该视“失败为需要被解决的新问题”。
  • 我们一直在推广学前教育课程。诚如近日《纽约时报》一篇文章指出,学前班远远供过于求,还提到“幼儿教育提倡者说,如果家长知道学前教育的好处,可能会有更多的家庭报名参加。”然而这些所谓的好处往往难以实现。从各种学术研究得知,上学前班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难,在行为和学业上落后于没有上过学前班的同侪,而且在学涯后期被留级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会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对学习本能的热爱常常会消失。许多孩子逐渐开始厌恶甚至害怕上学和学习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简单的策略,家长或老师可用来培养孩子保持对学习的热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