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岳仙迹探微

崆峒山–西来第一山

牟梅
font print 人气: 7
【字号】    
   标签: tags:

奇峰林立、怪石嶙峋、蓊岭葱郁的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西郊,面积30平方公里,有大小山峰数十座,其主峰翠屏峰海拔为2123米,山下峡谷与河流交汇,形成虎踞龙蟠之势,素有“西真奇观”、“西来第一山”、“崆峒山色天下秀”的美誉。

崆峒山,古时也写作空同、空桐。关于崆峒山名字的由来,大致有以下说法。一种认为这座山是古代空同氏族居住的地方,因此以氏族的名字命名山。先秦史籍《汲塚周书》记载:“崆峒”是大夏、莎车、姑地、旦略、貌胡、其尤、戎翟、匈奴、楼烂、月氏、奸胡、北秋等十二个氏族的首领,也是周时一个强大氏族部落的名称。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记载:有商代始祖契的后代分封于空桐,遂以国为姓。另外一种认为仙人广成子曾在崆峒山上修炼得道,取空空同同清静自然之意,因之命名。

《神仙传》记载,远古时期一位叫广成子的仙人居在崆峒山的一个石室里。当时的轩辕黄帝听说了广成子的仙迹,就专程去造访他,并问他:什么是修道的要诀。已经活了一千二百岁的广成子说:“在你所治理的天下,不到迁徙的季节候鸟就飞走了,秋天未到,草木就凋落了,你说我能和你谈道吗?”黄帝惭愧的退出了。回去后,他不理朝政,闲居了三个月,然后又去拜见广成子。这回,他知道真道之难得,跪着来到广成子面前,再次叩拜,求问治身之道。广成子回答说:“至道之精,杳杳冥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净必清,无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所以活了一千二百岁,没有一点衰老的迹象。得我道法的人可以成为一国之君,得不到我道法的人只能是世俗之辈。我的道会将你引入无穷之门,畅游于无极之野,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世人都死去时,仅有我,依然长存于天地之间。”黄帝听了后,恍然明白了真道,从此走上了修炼之路。因了这段故事,后来道教尊崆峒山为“天下道教第一山”。

广成子之后,有容成公和赤松子在崆峒山修炼。容成公,据说是黄帝的老师,后来在周穆王时期再次出现。他的头发白了能变黑,牙齿脱落了可长出新牙。他很早就已经得道,可以在天地间遨游。赤松子,是神农帝时期掌管雨的官。他常常去昆仑山上,在西王母的石室里修行,并可以随风雨自由上下。神农帝的小女儿跟随他学道,也成了神仙,后来他和赤松子一起飞升。周时还有长桑子的徒弟韦震也在此修炼。

秦汉时期,黄老道盛行,在崆峒山上修炼的人也并不少见,但载于史籍的很少。当年的秦始皇和汉武帝因仰慕仙人,便仿效黄帝,也曾来到崆峒山访仙。史载,秦始皇来到崆峒山下后,因山高路险,只得放弃登山回转。而后来的汉武帝则在公元前112年5月登上了崆峒山。

魏晋时期,崆峒山道教开始兴盛,唐宋元时期走向繁荣,在此修行的知名道士有唐代的钟离权、伍符,宋代的陈宗秀,元代的姜公等。《列仙全传》和《东游记》记载,钟离权为八仙之一,相传他是天界的仙人,因有过错而被贬到凡间。他曾为将军,后与兄长钟离简在华山三峰寻道,遇上仙人王玄甫,又遇华阳真人,传以太极刀法,火符内丹。此后,钟离权一人出外云游,一天他在崆峒山紫金四皓峰歇息。忽然石壁猛响一声,门户大开。钟离权直入其中,见一玉匣,打开一看,是神仙秘诀。钟离权将秘诀放入怀中。当他一走出山洞,其石复合如初。他在紫金四皓峰住了数日后,又回到华山,按照神仙秘诀所说的勤于修行。又过了一段时间,一天,忽见五色祥云布满屋子,仙乐阵阵,有仙鹤呼叫他说:“玉帝有命,我来迎你回天宫,恢复你的旧职。”钟离权飞升前将神仙秘诀授给了钟离简,随后乘上祥云仙去。

明朝著名道士张三丰亦曾在崆峒山上修行5年,还显露了仙迹。明末清初,崆峒山道教走向衰落,虽有道士在此修炼,但知名的比较少。

大概在秦汉时期,崆峒山上就开始修建宫观。唐宋元时期,扩建并建造了一批宫观,如唐时建造的轩辕宫、问道官等,宋时建真武殿。期间因为战火和灾害而大部分损毁。明代万历时期修建了八台、九宫、十二院等建筑。八台指东台、西台、南台、北台、中台、天台、灵龟台、八仙台;九宫指紫霄宫、飞升宫、五龙宫、遇真宫、老营宫、太和宫、王母宫、静庆宫、询道宫。不过,现仅存宫观十五处。太和宫是崆峒山最大的道观,主要殿堂有真武殿、玉皇殿、老君殿、三官殿、太白殿、祖师殿、药王殿七座。其中老君殿是供奉老子的地方,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供奉有太上老君坐像,两侧墙壁上是明朝嘉靖年间彩绘“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图”,再现了老子的不同化身。

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后,大约在唐初在崆峒山上也开始了发展。唐贞观年间,仁智法师在崆峒山开辟丛林,凿通了通往最高峰的唯一通道“上天梯”,唐太宗御赐创建了明慧禅院,也称“滹陀寺”。仁智法师被称为崆峒开山祖师。在此修炼的著名僧人还有宋代的法淳、元代的槊里吉查思揭兀、明代的补岩、亮旭等。此外,唐、宋时期两度修建“法轮寺”,该寺是当时最为有名的寺庙之一。元代修建了“宝庆寺”等。

既然佛、道两家的修炼人都曾在崆峒山上修行过,那山上的仙迹,除了寺庙宫观外,自然还有许多。比如二郎石、老君炼丹台、药王洞、玄鹤洞、青龙洞、仙人峰、雷声峰、老君峰、舍身崖等。

二郎石在崆峒山后峡四沟口上山路对面的胭脂河谷中。这是两块巨大的方形、青褐色石块,每个石块约有百多吨重,高宽各为4米。河水流经两石,别有一番景致。令人称奇的是,两块巨石相对处,均有一个洞孔。传说当年黄帝到崆峒山向广成子问道,大臣们便在山下挖石取土,好堆砌成山,迎接黄帝下山。仙界中的二郎神正好路过此地,也加入到了筑山队伍中。因为二郎神力大无比,所以山筑的非常快。玉皇大帝看见了,就说:“岂能高过崆峒山!”他因此下令停止筑山。神喻传达时,二郎神正从大象山取下两块方形巨石,并在石上打好眼准备挑上山去,听到玉皇的命令后,他便将两块巨石放置在河谷中。这就是二郎石的来历。

东台悬崖绝壁上的玄鹤洞,悬在半空。相传洞里曾有一只玄鹤,本是广成子座前的仙童,因触犯清规,被广成子变为玄鹤,打入石洞。

明代文人杜陈讲有诗名为《崆峒》,描绘了崆峒的优美山色和雄伟景致,诗曰:

欲访飞仙阁,先临问道宫。
乱云交密竹,斜日下危峰。
木落层楼出,天高一鸟通。
鼎湖龙去远,岩壑自秋风。

【正见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为什么看不到神?现代科学为什么不能证实神的存在?这是许多人常常议论的话题。
  • 明朝正德初年,有一位王姓商人,是安徽人,已经年过三十还没有子嗣。他的姑父擅长相面术。有一天见到王某,其姑父面露忧愁之色,对他说:“你到十月应该有大难,不能够逃脱,怎么办呢?”
  • 岸上有一栋高楼,半夜里,突然失火,大火熊熊燃烧,楼中人张惶呼叫,乱成一片。林孝廉忽见一个少妇,只穿内衣短裤,从楼上坠入船中。林孝廉见少妇衣不蔽体,急忙把自己的狐皮长袍拿过去,给她盖在身上。又叫人把她扶进船舱休息。自己则挑灯站在船舱外面,守护着她。
  • 雷州半岛南渡河畔小镇窑家墟的各色小人物,在国家各项运动对个人命运深刻影响下,展现坚强生存的意志。(fotolia)
    徐生原可考上状元第一名,但因他背女子过河时吟诵的诗句,流露出不正的想法,他中第一名状元的资格便被褫夺了……
  • 根据《玉壶野史》卷一记载,曹彬满周岁时,曹家举行了庆生宴会。曹彬父母把上百的玩具和器物全都摆在宴席上。众人也都好奇,小曹彬能抓到什么呢?
  • 故事中的渔民救人不图名、不图利、不图报,既帮淹死鬼修成了正果,自己因救了三个人积了很大阴德。自从淹死鬼做了土地神,渔民就再也不打鱼了。而渔民也得到了福报,在神佛的护佑下,不管灾年丰年,他家的庄稼年年丰收,家中事事顺利,家境也慢慢富裕起来,他活到八十多岁无疾而终。
  • 《寿康宝鉴》里记载的一个因果故事,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故事中蓝润玉的行为,在现代人眼里,不仅不算啥错误,很可能还会被人以“痴情”“追求爱情”等来看待,会看成一段有“浪漫情愫”的“暗恋”及“美好回忆”。可是,他的行为却遭到了天谴恶报。
  • 北宋初年,在益津关一地(现今河北省霸州市),名将杨延昭成功运用“火牛阵”大败韩昌的五万铁甲骑兵,重现了这场经典战役。
  • 铁甲骑兵,是骑士与战马都穿着坚固铁甲的兵种。他们同时具备极高的防御与攻击能力,主要用以前线冲锋击破步兵之方阵,在东西方战史上都有过辉煌战果的纪录。在北宋时期的辽国也有着这样一支精锐部队,一度让宋军陷入苦战,但这支部队最后是如何被打败的呢?这便是在河北当地流传千年的杨门女将大破铁甲骑兵的传说......
  • 传说大禹治水留下的海眼,在江陵县城的南门外就有一个。“海眼”有龙、各种神兽或神灵镇守,不能轻易移动、打开,否则海水就会倒灌陆地,形成洪水灾害,江陵城就发生过这样的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