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火小子

游干桂
font print 人气: 7
【字号】    
   标签: tags:

  “玩火千遍也不厌倦”,是我家七岁儿子的标准生活写照。不论我们在不在家,只要他找到火柴或打火机,就一定会高兴的尝试火的实验。

  起初我以规劝的方式,告诉他不准玩火的理由,但是成果显然不彰。后来我采行雷霆策略,诸如,打他的屁股、把他关在房间里,但效果也只有短暂的几个小时而已,现在我已五技而穷了,不知用什么方式对付这个喜欢“放火”的小子,你有好方法吗?

★观念交流道

  “放火的孩子”让我联想到爱迪生。据说他也是个有疑必试的人,有一天,他对青草不会燃烧,枯草却可以燃烧感到怀疑,于是自己跑到仓库里,用火点然了干草堆,实地试验一下,不料却一步小心酿成了火灾,把他父亲囤积的草料,全部一烧而尽。

  爱迪生是纵火狂吗?当然不是。绝大多数喜欢玩火的孩子都是由于浓浓的好奇心,以及一种释疑的冲动,或者需求未满足的结果。

  根据发展心理学家的说法,看着火熊熊燃烧,练习如何生火,然后再把火扑灭,对小孩而言,是相当兴奋的事。当小孩一再参与放火、赏火的过程,从中体会出趣味时,将是危险的讯号。

  基于需求与现实的考量,一方面必须容许孩子的探索行为,另一方面也应该谋求解决之道,例如:陪孩子来一趟“玩火之旅”,让他在空旷,或安全的环境下试验它,并且提醒他:“玩火时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哦!我们也想陪你一起玩。”

  “替代游戏”,也是个不错的方法。譬如:孩子最喜欢的玩具是小狗熊,那么你便可以用它做为转移孩子注意的“道具”。当他玩火时,用它为饵改变孩子的兴趣。

  心理学家称之为“洪水法”的行为治疗方式,值得一试。比方说可以规定喜欢放火的孩子,每天得画五十根火柴,直到他觉得枯燥乏味为止。我想不出一个月,他便会对放火了无兴趣了。

  最后一招则是明令禁止,利用讨论的方式告诉孩子,除非大人在场,否则决不可自己玩火,违者受罚。处罚的方式包括一个礼拜不准看“小叮当”,零用钱少三十元等。

  当孩子持续一段时间,没有再出现放火的行为时,别忘了给予赞美与鼓励!

摘自: 游干桂著作《别让童心去流浪》一书@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经过我的明查暗访,终于发现一个天大的消息,他们居然想把我送去“儿童心理诊所”咧!我真的不明白自己招谁惹谁了,居然沦落到爸妈“密谋”陷害我。你有所不知啊!儿童心理诊所可是挺吓人的哩!他们虽然没带针筒,也没有苦得要命的“良药”,但却时常口蜜腹剑的告诉家长,孩子是“好动儿”、“自闭症”、“学习障碍”、“智能不足”或“破坏狂者”。
  • 我们发现,目前不仅邻居之间的关系日趋淡薄,就连自己的祖父母也很少有来往。也许有人会辩称,这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趋向,但话又说回来,你真的希望这种冷冷的人际关系演变下去?当然不愿意。那么请从今天起,就鼓励孩子与祖父母互相来往吧!
  • 以我爸妈来说,就是这种现代父母的典型族群,他们回来的第一句话,是:“吃饭了没?”第二句话则是:“功课写了没?”第三句话多半是:“电视关掉,早点休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爸妈回家的“三句箴言”,我已经可以倒背如流。有时候,我真的在想,他们莫非不知道应该了解我内心深处吗?还是找不出一个好方法?

  • 城市人,尤其当惯了朝九晚五,看电视,读报纸,骂小孩的都市“心情流浪汉”,或已遗忘了水声是怎么弹奏的,潺潺的、淙淙、涓涓还是丝丝如幻;幽静悄然,还是万马奔腾,或是轰轰作响。
  • 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旅行是孩子最佳的“智慧产”,我们可以把自己欣赏到的一切,转化成一切与自己有关的生命。
  • 英国诗人米耳顿曾说:“寂寞有时是一种最好的社会,短暂的退隐可以激发出更甜蜜的回返”,我同意这样的观点,但那是对成熟的大人而言,对小孩孩来说,寂寞却是一头足以吞噬他们心灵的怪物。
  • 你相信小孩子也能来一场流利的演说吗?我爸爸有个朋友叫林大利的,是不可能相信这句话的,每次他到我们家总会数落他们家的林小龙是如何的笨嘴笨舌,一句话也不会讲,说到生气处,还会露出那副想把人生吞活剥的吓人模样。
  • 事事求快,往往得了敷浅、表象、不深入,只顾着追求,便会忘了享乐主义。不知道此刻阅读这一本书的你,几岁?什么职业?收入多少?我们暂且不谈这个,何妨一起想一想,今天之前的所有时间中,你替自己做过什么?
  • 曾听心理学家说过,孩子并不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但说来奇怪,我那五岁的儿子,似乎不是如此。记得华航发生空难不久,我们全家到澎湖旅游,临上飞机前,我的儿子硬是不肯登机,后来“查明”原因,才知道,他自从看了华航空难事件报导之后,便一直认为“凡是飞机,就会爆炸”。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