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阿善师】老师!我的孩子是智能不足吗?

陈彦玲
font print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最近再一次受邀帮台北县的家长们上一些成长课程,我除了感谢还有许多感动。通常“感谢还有许多感动”是这些大人学生们每次下课时对我的赞美,但是,号称“专家”的我,内心里的感谢和感动并不亚于他们。

在每一次的课程里,我与这群家长学生共同面对一般人无法忍受的问题,例如:孩子是一辈子可能没有办法站立的脑性麻痹高中生、双臂断肢的国中女生、注意力不足的小学生……等等。他们除了需要工作,还得在生活上对这些孩子付出更多时间及体力,而他们有时也需要在处理孩子的同侪或老师的不理解所引起的内心冲突与委屈。

奇妙的是,每个家长的态度常有差异,例如:最近才上课的一位新家长,她的孩子年龄算起来是最年幼的,刚刚入小学,跟其他身经百战的家长和他们已经接受特殊教育多年的孩子们相比,她的孩子严重的程度可以说是“几乎微不足道”。但这位新家长却是眼眶最红、愁容最重的,她的孩子看过医生做过测验,医生的结论是:“可能要吃药,而且智能可能偏低,要不吃药恐怕日后学习十分困难……”,一想到这里,这位年轻妈妈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珍珠。

看的出来课堂上的老家长同学对她孩子的状况都认为是小儿科,然而,这样的安慰对她来说则是于事无补,身为成长课程老师的我,则深负引导之责。因为修炼所展现在我面前的真理,让我知道生命的目的与返本归真的道路,因此而能使人免于恐惧与忧愁。

因此,在课堂上我跟他们讲述了以现代医学来证实的濒死研究,也将不同学术理论的背景做了对照说明,再利用团体动力的方式让他们去感受,体验着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因为不同价值观而产生的不同情绪反应与行为模式,也让他们试着去破除自己的观念,来眼见自己的改变。这种种的惊喜对这些家长学生们来说,竟然不会被年龄、性别和不同成长经验所限制,都让他们深深的被自己生命中善良的力量所感动。

因此,大家也开始乐于改变自己接纳别人,而这股力量也藉由家长们带回到他们家庭,更进一步的改变了孩子。当然,课堂上也不再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了:“老师!我的孩子是智能不足吗?”

因为,我们都已明白生命的美好无法用智力测验来检验。我们也感谢因为“缘分”而让我们磨练出对“生命乐活的感动”,而“感谢与感动”则成为我们课程的总目标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教育有塑造人民的价值观、建构习惯与培养技术等等的功能,换句话说“办了什么样的教育等于打造什么样的国家。”而在第一线从事工作教育的老师们则毫无疑问的肩负着如此的重责大任与无比的荣耀。因此不论在师资培育或教师研习中让老师拥有能快乐幸福的知识、态度、行动力与环境即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要件,而当个个都是阿善师的时候相信也让现今越趋紧张的教育环境能够芬芳怡人、百花齐放了。
  • 在每个人的成长岁月中,也许曾经遇到师长,在我们最软弱无助、最需要帮忙时,适时伸出援手,给予重要的协助或鼓励。或许物换星移,我们不一定有机会跟这位贵人表达由衷的感激,但却在内心深处默默感恩;祈愿自己如同一颗种子,让爱与关怀深耕发芽,持续传递。
  • 身为父母师长者,常常自以为替孩子做最好的安排,有时多深思一下,其实未必如此。

  • 大家都知道,感动的一刹那,心中激起一丝的涟漪,内心热血澎湃,一阵酥麻直冲脑门,然后眼眶泛红,也或许有人就此而泪水在双眼里打转,甚至更哽咽得说不出话,无论怎么形容感动,这种感觉真的就是这么棒。记得听过他人说的一句话:“欣赏别人的成就是感动。”我很赞同这一句话,尤其是在我曾经试着探讨师生之间所谓的“感动”之后。

  • 我刚到成功国小时,偶然听到教室里学生跟着录音机学唱歌,“天啊!音乐课是这样上的?对呀!太久没听过唱歌,几乎忘了国小应该有音乐课呀!”这里曾经是文化沙漠,没人使用的音乐教室躲在破旧漏水的偏僻旧校舍,大门深锁、设施阙如、钢琴蒙垢…
  • 作为一名文学老师,除了讲授故事,我也常常利用故事进行教学,并尽可能更多地采用这种方式。为了让学生掌握某些概念,我会在课程中掺进一些叙事手法,将概念用戏剧化的方式呈现。教书的时间越长,我就越相信故事的力量。它传递真理和激发奇思妙想的能力,其它任何方式都无法企及。究其原因,这一点尤为重要:故事与人类的经历和人的本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 回首数载的教学生涯里,曾迷失在孩子成绩与教学付出的计量天秤里,失衡的可不仅是度量意义上的砝码,而是师生间双向沟通的和谐……
  • 虽然疫情严峻仍考验着大家的生活,但从这次不幸的事件里能跟孩子多了难能可贵的生命对谈与交流经验,这是上天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