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故事:释慧侃

大路
font print 人气: 10
【字号】    
   标签: tags:

隋朝蒋州大归善寺释慧侃,俗姓阳,晋陵曲阿人。他具有神通,世俗不知道。平时他礼敬佛像,如同面对真佛一样。凡走到有佛站立塑像处,不敢坐下。

旅行途中遇人有难时,他必舍命救护。后去广东,归皈真谛三藏(注1),专门翻译佛学著作,对此领悟很深。以后居住栖霞山(今属南京市),内心一片虚静,来去自如,不拘城市山林。有次去扬州偲法师处,偲法师平素知道他道行很高,特对他行接足礼,异常恭敬。他将回山时,偲法师请他显示一点神通。慧侃说,这容易。便从窗中伸手出去,有几十丈长,把齐熙寺大殿上的匾额取下,拿回房里,并告诉偲法师说:“世俗人缺乏远见,看见这些会惊奇,所以我不愿显示神通。”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慧侃圆寂于蒋州大归善寺,世寿八十二岁。圆寂前,他将三衣(注2)抛在堂上说:“三衣归回大众,我现在走了,你们好居住。”说完进房去。大众惊异赶到,只见他已去世但尸身不倒,依然盘坐于禅床之上。

资料来源:《法苑珠林》

注1:真谛三藏:梵名波罗木陀,西印度优禅尼婆罗门族人,原名拘那罗陀(华言亲依)。少时博访众师,尤精于大乘佛学。他以弘法为怀,曾泛海南游,止于扶南国。梁武帝大同年间(535至545),来华弘法,后在中国逝世。他一生翻译了众多佛经,据《历代三宝纪》所载其共译四十八部、二三二卷佛经(内有重出和他家混入的),而《开元录》记载其所译佛经为三十八部、一一八卷。

真谛三藏平时生活严肃,在广州时常别居水州,衣食之奉,节俭知足。弟子受他的熏陶,也都勤奋禀学,晨夕不懈,形成一种刻苦笃实的风气。

注2:“三衣”:相传在释迦牟尼佛开悟后最开始传法时,还没有具体制定僧人衣着的规定。后来,有一年的冬季,佛与弟子们在出行化缘,他看见弟子们化到很多布料。有的带在头上,有的挂在肩上,有的缠在腰际,看起来既失威仪又十分累赘,于是佛陀开始定制衣服的要求。那时,正是印度的隆冬,佛陀在晚上亲自试验:初夜披一件就够了;中夜觉的冷,于是加上一件;后夜时,还觉的冷,于是再加一件,这样就足够御寒了。因此,释迦牟尼佛规定比丘不得超过三衣(也就是僧人最多只能着三件僧衣),这就是所谓“三衣”的来源。在当时,出家人的衣服只是一块长方形的布(也就是袈裟)。最初仅仅只规定有三衣,三种衣的区别,是在其层数的多少与厚薄。后来随着佛教流传又出现了“雨浴衣”、“覆肩衣”、“缦衣”、 “剃发衣”等更多的衣物,传入汉地后又出现了更多的变化。

转载 正见文章: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7/11/28/49599.html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阿难(释迦牟尼佛大弟子之一,在释迦牟尼佛身边做了二十七年的侍者)在舍卫城时,做了七个异样的恶梦....
  • 有三位比丘谈论著,世界上什么东西最难得?
  • 在两千多年前,当释迦牟尼佛还在世时,有一天,佛陀告诉弟子们这样的一件事。
  • 隋朝时有个僧人叫释法安,俗家姓彭,安定鹑孤人。年少时出家在太白山九陇精舍,一直在此修行到终老。
  • 晋代有个僧人叫佛调,不知是哪个地方的人。他往来常山这个地方很多年,传扬佛法崇尚纯扑不表辞饰,当时的人都很尊敬他。
  • 唐朝梓州通泉寺有位僧人叫释慧震,俗家姓庞。他身长八尺,精通佛法三论。他常常弘扬三论,来听他讲经的僧人有上百人。
  • 晋时有个叫阙公则的人,对于世事都很淡然,惟独勤加修行佛法。
  • 舍蓝蓝,祖籍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境内),是元代著名的维吾尔族女喇嘛僧。她曾供奉于元代后宫,为后妃们讲经说法,将多种佛教典籍翻译成维吾尔文。她是《佛祖历代通载》中唯一立传的维吾尔族女喇嘛僧。
  • 魏时太山丹岭寺有个僧人叫释僧照,性格豪放,喜欢追寻灵迹,他常常去那些诡谲的地方探访。瀑布下面多有仙洞,是他常去探访的地方。
  • 南北朝时有位宠法师,二十八岁时,遇一位有道行的人对他说:“你满四十岁时就会死,这是无法躲避的命运。只有至诚求佛加持,忏悔以往的罪业,或许还有希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