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祸起萧墙

太平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402
【字号】    
   标签: tags:

公元前659年季友立公子姬申为国君,即为鲁僖公。同年,季友迫使莒国将鲁国乱臣庆父交还鲁国。

由于季友对鲁国王室忠心耿耿,为维护鲁国的安定做出了贡献,僖公便把汶水北面的土地及费这个地方赐给了季友,并命季氏世代为上卿。从此,费地成为季氏的私邑。从此季友的子孙被称为季孙氏。

季孙氏以颛臾国靠近费邑,以后会给子孙造成威胁为借口,要出兵伐颛臾。颛臾在商代即是方国,故址在今平邑县柏林乡,至今平邑镇东还有颛臾村。周成王时颛臾成 为鲁国附庸。

颛臾地处鲁国首都曲阜和季氏采邑费城之间,周王室曾授权其祭祀少皋和蒙山,季氏要对这样一个处在鲁国疆域之内的附庸国大动干戈,这使孔子十分反感。他说,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孙氏当时只是一个卿大夫,是不能擅自征伐的。

季孙氏家臣子路和费邑宰冉求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老师孔子。孔子讲了一番季氏不应伐颛臾的道理,最后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一语点破了季氏伐颛臾的真正原因。

萧墙,指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或屏风。“萧墙之内”暗指鲁君。当时,季孙氏把持鲁国朝政,担心一旦鲁君起兵收回主权,颛臾会凭借地利帮助鲁君,便想先下手为强,消灭颛臾。所以孔子说,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鲁君(萧墙之内)。

孔子这句话,以后成为成语“祸起萧墙”,喻指祸乱出自内部。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是修炼文化,许多成语典故都来源于修炼。成语“叱石成羊”来源于一个道家修炼故事。
  •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已经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了,它出自西汉刘安主持编写的《淮南子•人间训》。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 伯乐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有名的相马能手,他的相马声名响誉天下。
  • “一诺千金”出自司马迁《史记•季布来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故事说的是:
  • 成语“潘文乐旨”出自《晋书•乐广传》。说的是西晋年间,有一位名士叫乐广,他善于谈论,却不擅长写作。他想辞去河南尹的官职,却不知该如何把辞呈写得合情合理,让皇上读了后能批准他的请辞。
  • 战国时代,各国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王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 成语“开卷有益”来源于北宋王辟之编撰的《渑水燕谈录》卷六:“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 南宋大臣赵鼎出身贫寒,四岁就失去父亲,在母亲抚养和教育下成长。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当官时敢于批评权贵,受到宰相吴敏赏识,被调到都城开封任职。
  • 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1)以共(2)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3)者造(4)焉,则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5)其医事,以制其食(6)。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周礼·天官塚宰下·医师》)
  • 唇亡齿寒这个成语故事来自公元前六百多年的春秋时代,讲了两个关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国家,如何双双走向灭亡的故事,它们灭亡的关键就在于一个人性的弱点被敌人攻入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