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幸福

张春雨
【字号】    
   标签: tags:

如果说道德的深层含意,就是遵道守德,那么,其浅层含意,就是规范人类的行为,使之沿袭正确的准则。以互利性为基础,或者是以利他性为基点,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

在利他性前提基础上的所作所为,其实,也是给自己奠定了未来幸福的基础。修炼界讲德大福大,为别人着想,为别人做了好事,不是积德了吗?积下了的德,就是这个生命未来福份的源泉。

这是从这个角度讲,换一个角度讲,遵守道德也是获取幸福的必要条件。

其实,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在一定范围内的欲望满足是幸福,超出这个范围就是刺激,从而导致空虚,最后还是陷入了痛苦中。而道德恰恰起到约束人的不正当欲望的作用,在这一点上,道德同样使人获得了幸福。

比方说,拿吃来讲,人们吃荤的,吃素的,吃咸的,吃甜的,吃酸的,吃辣的,等等等等。当生活水准达到了随心所欲的满足吃的欲望后,人们开始不吃剩的了。把剩饭剩菜倒掉,每顿都吃新鲜的、可口的,不顺口的同样遭到拒绝而抛弃。其实,这时人们开始损德了,只是一时还看不出来损德后的利害关系。因此,吃剩的东西照扔不误。慢慢的,人们开始寻求吃刺激的东西了,什么鸭子舌头啦,耗子爪啦,猫尾巴啦,等等,这时已经不是吃味道了,而是吃虚荣心了,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摆阔气派为主了。一直发展下去,甚至吃活猴子的大脑,以致专门吃婴儿胎盘,美其名曰:补养身体。所以,社会上甚至出现专门为生产胎盘而怀孕的女性一族。看看,这不是明显的导致社会道德败坏吗?
生活水准的提高,和社会道德的下降,随之带来的,不止在吃上下功夫,穿的也开始讲究了,什么这个狼,那个鸟,这个鳄鱼,那个乌龟的名牌都挂在身上。致使不少人趾高气扬,挑剔,再挑剔的吹毛求疵。

生活自动化、电气化、现代化、潮流化等等,不一而足。内心的狂躁,目空一切的狂妄,不亚于奢靡的帝王。

势必而来的,就是进一步满足两性刺激。追求新鲜的,寻求浪漫的,朝三暮四的扯三拽俩,哥呀妹呀的,颠三倒四。整个人伦被彻底抛弃。

幸福吗?冷静下来回味一下,空虚。夜深人静时,极度的空虚,在灵魂深处莫名其妙的无法排斥。
丢掉这些,踏踏实实的生活,兢兢业业的工作吧,做不到,浮躁的灵魂无法适应恬淡了。

为什么?因为心灵已经摆脱了道德的束缚。开始就是从无节制的基础上,慢慢发展到了穷奢极欲。寻求刺激的要求是刹不住车了,满足欲望的心里是不能自持了。

而传统道德讲究的,恰恰是自律、节制、节俭、有序。从大处讲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谦。具体来讲,就是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敬妇顺,朋友信义。生活上以勤俭持家为主,杜绝奢靡浪费。

同时,传统的道德强调,吃苦耐劳,乐天知命。这些东西非常合乎天理,也十分符合人性。

比方,从生理角度和心理感受上来讲,人对良性刺激也是有上限域值的,在一定的范围内的感受是快乐,超出这样的感受就是刺激,以致是痛苦。而且,人们生活中都体验到,任何一种单一的生活内容,都最终导致人们的厌烦。所以讲,生活需要调剂。其实,说白了吧,人类没有痛苦,也就体会不到什么是幸福。如果在高层次上的法理来讲,这是相生相克的理造成的。这个道理看似简单,其实是获取幸福感受的根本。

而人类的本能是,回避痛苦,追求幸福,这样,无限度的追求那些被人类赋予了所谓幸福内涵的东西,就成了人们的必然。最终难免不是对欲望的放纵。而这样发展下去,又走入了另一种痛苦的深渊。

而传统道德提倡的克制、忍让、节俭、吃苦耐劳,恰恰能够避免人陷入那种无度的纵欲之中。是调剂人生活,是使人精神充实的有力保障。而乐天知命,使人能够更加理智而清醒的生活。抛弃了无谓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烦恼。

可见,传统道德与人类幸福是息息相关的。

相应的一个社会现象是,许多家庭优裕的青年,往往是生活在空虚的纵欲中,其实,就是抛弃了传统道德,带来的一个必然。

也不知为什么,一向以吃苦耐劳、尊长爱幼著称的中华民族,几十年来,对下一代的教育中,很多都以极尽能事的溺爱子女而为之,助长了当今的许多中国的青年人放纵欲望,为所欲为,吊儿郎当。这不能不说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大患。

──原载《明心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有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名叫茅坤(公元1512-1601年),字顺甫,号鹿门,是浙江人。他提倡学习唐宋古文,他评选的《唐宋八大家文抄》在当时和后世有很大影响。现在我们常说的“唐宋八大家”也就是由此而流行于后世的。其实茅坤留给后世的不仅是他的文章,还有他高尚的道德品质。下面我就讲一个青年时的茅坤坚守人伦,拒绝色诱的故事。
  • 飞天艺术学院的教育手段并不违反常规,只是,它的办学宗旨和其他学院不同。它培养艺术学生,首先要求他们有高尚的道德标准,学院认为,这种道德的力量能赋予艺术作品深刻的内涵和感染力。艺术表演家,是公众形象,在向公众展现艺术作品的同时还肩负着扬善抑恶的社会责任。古典音乐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保留到今天,除去音乐作品本身还含有艺术家本人的品格魅力。学生们要完美再现这一切,就必须形神兼备,又要有精湛的技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标准。
  • 罗摩衍那的故事告诉我们修炼者们对道德的坚守,以及对世间伦常的维护。为了实现其父亲的一句诺言,罗摩可以主动放下王位去流放, 而他的妻子和兄弟也是舍弃一切相跟随。为了取得世人的信任,保持民风的淳朴,罗摩可以遗弃怀有自己骨肉的爱妻,这在今人看来是傻到底,或者说冷酷无情,甚至会被有些人说是装样子,为了一个好名声不顾一切。
  • 耶诞节前,许多的奢侈品牌纷纷展开了更多的慈善行动。它们究竟是真心行善?或只是一种道德形象的行销手法?这些“善行”将受到当前经济危机的考验。
  • 现今三四十岁或者说中年以上的人们,想必还记得遇罗锦吧。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个名字对他们而言,可是如雷贯耳。这不仅由于她是因写《出身论》而在“文革”中遭枪决的“思想解放的先驱”遇罗克的妹妹,更在于遇罗锦本人的才华和个性。她的长篇纪实小说《一个冬天的童话》,以其饱蘸感情的笔墨、异常的真实,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与强烈反响,同时也震惊了解冻伊始的文坛,成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之后她的《春天的童话》,又引发了很大的争议。至于遇罗锦的离婚案,则更是轰动一时。当时,尽管有部分人同情、支持,乃至赞许她这种敢作敢为的个性,然而主流媒体和社会舆论普遍指责她“利用婚姻做跳板,来实现自己的功利性目的”。虽然法院最终判决离婚,但她的精神上已经受到一定的打击。现在看来,那些舆论批评较少从遇罗锦的个人不幸和缺乏感情基础的婚姻等方面考量,对其有点苛责了。一位西方哲人说过:“要求不幸者是完全的,那够多么不道德。”如若与今天胆大妄为的各色人等相比,与众多“新潮”而“开放”的男男女女相比,遇罗锦实在是大大的“落伍”了。
  • 去年金融起风暴﹐好比上天警吾曹﹔
    道德沦落无神论﹐贪心不足泡沫熬﹔
    经济发展装门面﹐社会问题危套牢﹔
    共产画皮造假包﹐内线明眼贪官逃﹔
    气数已尽末红朝﹐猢狲早散枯树倒﹔
  • 在中国,我们有5千多年的神传文化,很多中国人都相信善恶有报、三尺头上有神灵,而心存对神的敬畏之情。那么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追寻信仰?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给人带来了什么样的东西,道德和信仰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很多科学泰斗如牛顿和爱因斯坦他们都不约而同的相信神?
  • 过去中国五千年的神传文化,历朝历代,无论从皇帝到臣民百姓都是信神佛,敬天地的。神传文化基本上维持了五千年的人类的道德,然而,由于宇宙的旧势力的安排,地上在一百多年前出现了个共产党幽灵,祸乱人类。
  • 大陆很多这种道德的败坏的人,就是因为人不信神。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有一个人他是相信神的话,他还敢不敢把三聚氢胺这样的化工原料放到奶粉里面去,让孩子们吃了之后得肾结石,甚至活活疼死。他如果觉得他做这个事情要下地狱的话,他会不会敢做这样的事情,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