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是一帖良方

戴振浩
font print 人气: 28
【字号】    
   标签: tags:

“赞美”是一帖良方。赞美的对象,不管是什么年龄,不管是什么身份;赞美的内容,不管是言过其实或名实相符,得到赞美者总是愉快的,而且总是永远不嫌少。

认真想想,其实赞美是很廉价的付出,只要选择让人欢娱的语辞,说出口就可以了。不需要出力,不需要借贷,也不会吃眼前亏,但是我们却常吝惜或显得不自在。既然那么容易达成,又不会吃亏,为什么“赞美”却是让人觉得有说出不易和得来不易的感觉?

我们喜欢听好话,但却又不习惯对别人说好听的话,这中间到底存在着什么矛盾?有人说东方文化总是显得内敛些,不轻易显露自己的感情,不习惯给人戴高帽子,若有谁常给别人赞美,会容易遭致“虚假”的批评。此话当真?“戴高帽子”意味着言过其实,赞美的内容和实际的情形有落差,所以才让人有名不符实的感觉;如果赞美者所发出的赞美,是名实相符的时候,是充满真心与诚恳时,可能就不需要顾忌会遭致虚假的批评了。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谁都需要赞美,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这是人们性情的部分,是重要的潜在需求,也是令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原动力。赞美永远不嫌多,不断累积的赞美,会是强而有力的信心。而坚定的信心,便是让人面对挫折时,能越挫越勇的动力来源。当我们相信每一人都不是万能,每一人都不是完美极致,但每一个人都有可取之处时,我们就不会吝于赞美,我们就会很容易发现别人的优点,别人值得赞美的地方。

人们之间愉快和谐的相处,是有许多因素促成的,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要学会把对方放在自己的眼里和心里,学会肯定与赞美他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人们若懂得相互的赞美,相互肯定生命的价值时,那种氛围将会是生命底层静静汇聚的一股汨汨暖流;我们或许不必冀求自己有多么的突出,但若能怡然自得的享受清淡中的平凡,未尝不也是另一种意境和智慧。◇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位老师上课时,提早走进教室,那时他看到一名他认为很优秀的学生,打开别人的书包,以旧笔换别人的新笔。这样的行为让他很失望,从而整个学期对那位学生的态度越来越凶。
  • 在今日的基督教礼仪中,有一个源远流长的洗脚礼,相传是起源于耶稣为门徒洗脚的一个故事。
  • 校长解释为何朴实传统的方式,对于孩子来说会更合适。于是伴随多年时光的《大纪元时报》,成为一份可以在校园生活中实践阅读,并引导品德教育的教材。
  • 庐山风景远近驰名,苏东坡曾写过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这个风景悠美的地方,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故事。
  • (大纪元记者杨小敏台湾高雄报导)就读凤山国中三年十一班的许智钧,历经去年二月的一场火灾,夺走了挚爱的爸爸与奶奶,而自己身体也遭受三成五烧烫伤的折磨,八月从台北复健机构返回高雄,转学到凤山国中,不久前妈妈又因病辞世,凤山市长许智杰特前往该校,安慰遭受双重打击的智钧,希望他能学习积极、乐观。
  • 有天,一个苏格拉底的学生匆忙的跑来找苏格拉底,边喘气边兴奋的说:“告诉你一件事,你绝对想像不到的……”“等一下!”苏格拉底果断的制止他“你告诉我的话,用三个筛子过滤过了吗?”
  • 男孩发现了一本书,书名叫做《第一次的对不起》,是一本极为冷门的怪书,他非常认真的读着书里的每一字、每一句......男孩心想,他决定要写一万封道歉信给村里的所有人。
  •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小说家珍‧奥斯汀所撰写的作品,曾多次改编成电影,广受书迷和影迷们的喜爱。而不管是在小说或者是电影中,大家都对聪明有主见的伊莉莎白,以及骄傲自尊心强的达西先生印象深刻。表面看来,这是一个描述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地主乡绅贵族感情婚姻的故事。但是,从书本的标题中,不难看出作者的另一番意涵。
  • 杂志上说:现在的孩子只想立志做大事,却不愿帮妈妈洗碗盘。大家都想成为大发明家、医师、律师、建筑师、或出类拔萃的人。从此一些“小事”没有人做,一旦事情不想做,就以它是“小事”搪塞,“我是做大事的人”便成为“懒”、“不想做”的借口。
  •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座落于台湾北端的基隆,是国内一所以海洋为特色之完整学府,长期推展品德暨人权法治教育,将品德教育议题融入正式课程教学,并透过各类活动,推动品德暨人权法治教育学习计划获得肯定,今年荣获北一区大学院校品德教育绩优学校第一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