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娟谈乐(12)中提琴的心事

杏娟
font print 人气: 49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7月10日讯】中提琴是乐团合奏中中音部的主力乐器,但长久以来却很少有作曲家为它写作专属作品。中提琴默默为乐坛付出许多,但似乎得不到相对的重视。以音乐和声的基本结构:高音、中音、低音来说,每一部都各有所长、各司其职、缺一不可。除非作品是单一旋律的呈现,否则作曲家几乎都会以和声的概念来丰富乐曲的音响层次。这当中除了某些特殊效果外,一般都以达到高、中、低三部平衡为创作的基本要求。

中提琴属于中音乐器。在弦乐或交响乐合奏中,如果少了他温和的支撑作用,音乐和声会变的外强中干,空空垮垮的,达不到应有的饱和度。中提琴的外型与小提琴相似,但由于体积加大,共鸣箱变宽,音色就比小提琴低沉一些。中提琴虽然缺少高音乐器的亮度,但由于弓弦乐器擅长“歌唱”的本事,它平和、敦厚、温暖的音质,却也有平易近人的独特魅力。

中提琴在合奏的场合,一向都是重要的配角,真正能涉足独奏的领域,可能要归功于17世纪德国作曲家泰勒曼(Telemann),他是早期对中提琴地位的提升最有贡献的作曲家。泰勒曼是一位少见的多产作家,他可以毫不费力地同时为五个教堂定期提供音乐,外加创作大量的世俗音乐会曲目及歌剧。由于能很快又有效率地写出适合于任何场合的音乐,泰勒曼在巴洛克时代一直享有极高的评价。

当时在汉堡曾有一些教会长者要求泰勒曼不该参与世俗音乐的活动,泰勒曼无法同意,于是干脆请辞工作,另申请莱比锡托玛斯教堂的音乐职务。没想到汉堡当局只好增加泰勒曼的薪水,并撤销之前的要求,强力地慰留他。而这个泰勒曼打消念头未申请成的职位,最后正是由巴赫来接任。泰勒曼的跳槽事件如果未经安抚,就差点抢了巴赫的饭碗,险些改写了音乐的历史。

在泰勒曼为中提琴取得了扬眉吐气的机会后,很可惜并没有为中提琴带来可观的连锁效应。主要原因是作曲家仍习惯把它当成传统填补中间部和声的乐器,尤其在17世纪时流行一种由两把小提琴及大提琴组合的三重奏鸣曲,更是剥夺了中提琴扮演中间角色的地位。甚至,1700年到1750年间,更出现了提琴制造商停止生产中提琴的危机。巴洛克时代以后,作曲家似乎没有兴趣去发掘这个乐器的潜能,一直到近代的作曲家才有较具体行动的支持,为它写下美丽的乐章。

俄国作曲家葛令卡(Glinka)在1825年及1828年间也为中提琴写了一首奏鸣曲。但这首作品并未完成当初构想的完整的三个乐章,而只写了第一、二乐章。也许葛令卡在创作时也遇到无法突破的难度,因为他毕竟挑了一个没有太多参考范例的冷门主题。
葛令卡是俄国歌剧的开山始祖,他强调歌剧音乐的本土化,具特色的俄国式配器法更为后来的俄国国民乐派作曲家指引了一条新路。葛令卡这首中提琴奏鸣曲的第二乐章“慢板”中,我们较难感受到他的民族音乐情怀。因为这是葛令卡到欧洲求学前完成的曲子,作品中仍保有俄罗斯西式教育的影响,中提琴的旋律充满了甜美的西方浪漫派风格。

在过去,中提琴不仅没有独奏的空间,主掌中提琴生力军养成训练的中提琴教师也常由小提琴老师兼任。即使在上场演奏时,中提琴也大多找小提琴手兼职代打。像巴赫、莫札特、贝多芬、舒伯特、孟德尔颂都曾在乐团拉过中提琴,但他们也都是不折不扣的小提琴高手。

中提琴与小提琴这两个乐器,真像弦乐器家族的两兄弟。不仅外型相似、演奏技巧互通,就连曲子也可以共用。不过真正说来应该是,中提琴由于曲目稀少,常需要藉用小提琴改编曲来拓宽表演曲目。
由小提琴转拉中提琴其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提琴的指板音与音之间距离较宽,琴弦较粗,左手按弦时要求更高的灵活度及更多的力量。同时由于体积较大,弓也较重,拉奏时也需要耗费更多的体能。尤其以中提琴演奏小提琴曲时,还需突破之前小提琴曲给人的残留印象,彰显真正中提琴的独特风韵。

法国作曲家法兰克(Franck)的奏鸣曲是一首相当著名的小提琴曲。那些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习以为常的高音域、高张力的情感表现,现在降低音域改由中提琴演奏后,有了另一种风貌,感觉上似乎多了一些内敛的成熟韵味。
其实,中提琴是最懂得“合作”的语言的。在与其他乐器搭配时,中提琴往往能屈能伸,表现得就像一位贴心朋友般地谦虚。中提琴的音域宽度与人的声音相仿,因此他在表达抒情的音乐时很容易引起人情感的共鸣。@*

──转自《希望之声》(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海顿作品中新奇的发想,经常带着明朗、乐观的特质,一种海顿式的幽默气质。
  • 带着宗教印记的管风琴与庆典音乐的常客小喇叭搭配合奏所表现出的效果不仅震撼,更放射着一股庄严的气势。这种让人听了正襟危坐、惊叹不已的配对,值得在特定的时刻、特殊的场合用来整肃情绪,留下神圣美好的印象。
  • 舒伯特在德国艺术歌曲的发展里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在他之前的作品大多将钢琴伴奏当作管弦乐团的缩影,作为声乐在和声、节奏上的衬托。从舒伯特开始,他尝试以音乐来写景、写意。为了配合诗文歌词描写的场景,他以钢琴伴奏当做舞台布景,利用抽象的音响情境模拟,制造出具象的事物描绘。
  • 霍尔班以肖像画闻名于后世,但如同所有的文艺复兴画家,霍尔班是以宗教题材开始他的职业生涯的。霍尔班在巴赛尔的主要作品是宗教画,这些早期作品显示出来自丢勒、格吕内瓦尔德和巴尔登格里恩(Hans Baldung Grien)等德国画家的影响。
  • 菲利普‧利皮(Fra Filippo Lippi)的作品《女子与窗扉边的男子肖像》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整个欧洲艺术的里程碑。在意大利肖像画领域里,它拥有好几个第一:第一幅意大利双人肖像画、第一幅描绘室内场景的肖像人物,也是第一幅背景是风景的绘画风格。
  • 扬‧范‧海瑟姆(Jan van Huysum)是位出了名的神秘隐居型艺术家(1682─1749年),也是公认18世纪最杰出的荷兰静物花卉画家。他的作品因想像力丰富、具奢华感、色彩饱满、纹理细致,以及高度细致的写实而倍受尊崇。这些成就的关键在于扬‧范‧海瑟姆谨慎且不怕麻烦地在画布上一层又一层地涂上薄釉彩的技巧。尽管许多人试图模仿,但同时代的画家都没有办法做到。
  • 小汉斯‧霍尔班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奥格斯堡市(Augsburg),属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北方的画家与版画家。他被公认为十六世纪时期最伟大的人物肖像画家之一,除了肖像画之外,他的作品还包含宗教画、警世内容的版画等等。特别是他警世意涵的木刻版画用于人文思想著作的插画,在传播新教思潮的时代里,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 知名艺术史家、书画鉴定家傅申教授于16日辞世,为缅怀他在学术上的成就,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将于4月26日至5月25日推出“傅申教授古书画题跋纪念展”的绘画篇,之后于5月31日至7月2日展出书法篇,欢迎民众前往参观。
  • 歌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时是一项复兴希腊古典戏剧的实验。到了巴洛克时期(1600年─1750年),歌剧达到了顶峰,成为吸引全欧洲观众的艺术奇观。这种艺术形式逐渐成为那个时代的精髓,并预示了其400年后的发展。
  • 站在美国国会大厦圆形大厅(Capitol Rotunda)里可以欣赏到许多艺术。 很多人认为圆形穹顶的视觉体验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游客花时间研究这个广阔空间所呈现的艺术、建筑和雕塑,否则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圆形大厅里的饰带(friezs)即是一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