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治療工具的演變

日新月異的癌症治療工具(2)

蘇志中院長

人氣: 28
【字號】    
   標籤: tags:

一、放射治療:準確性的提升

放射治療的儀器與技術,從早期的鈷六十治療機,演變到直線加速器;從傳統2D放射治療、三度空間順形治療、強度調控放射治療到4D放射治療(即三度空間加上擷取時間內位移模型),乃至「伽瑪刀」、「光子刀」、「弧形刀」、「電腦刀」、「導航螺旋刀」、「影像導航弧旋刀」、「諾利刀」、「銳速刀」等等不同的治療設備所衍生的放射治療技術名詞。

雖然名目眾多,但無論採用哪種「刀」作為放射治療工具,放射治療最基本的原理,不外是利用可游離的放射線(高能光子或是伽瑪射線),直接對腫瘤細胞做準確的照射。

透過重複施做放射治療,累積正常細胞與腫瘤細胞受損程度的差異,到了最後,正常細胞的受傷程度較低,腫瘤細胞的傷害程度較深,希望能藉此達成腫瘤細胞死亡、正常細胞存活下來的目標。當然,每次照射劑量的多寡,也會影響腫瘤及正常細胞傷害程度的差異。

這些先進的治療技術最大的差別在哪裡呢?就是在於放射治療的準度與精確度的提升。

由於生物體本身是動態的,比如說膀胱裡的腫瘤,這個器官每分鐘的大小也許都不同;又如肺部的腫瘤,它一定會隨著呼吸上下運動;長在腸子裡的腫瘤,也一定總是在蠕動著。

既然無法透視人體,看清楚腫瘤位置的變化,我們要如何知道是否治療到真正需要被治療的部位呢?這時,「影像導引」的角色就相當重要了,它輔助我們在治療前,及時了解治療部位的正確性。

因為沒有任何一個癌細胞可以躲過放射治療而存活,關鍵就在於醫生是否準確地治療到正確的地方。

如何沒有失誤地治療,是執行放射性治療的第一要務。第二個問題就是,醫生有沒有顧慮到正常器官可以忍受的放射治療程度。

不妨想像一下面前有個靶,靶心就是腫瘤。在靶上打得很集中,卻沒有命中正中央,這就叫做「準度」(precision);另一個是都打中靶心,卻打得很鬆散,就稱之為「精確度」(accuracy)。

例如說我們想打某個位置,結果我們只有「精確度」沒有「準度」,勢必就得擴大施打的範圍。

放射治療的療程必須做好幾次,要是醫師沒有把握住技術上的準確,將會造成什麼樣的情形呢?

再舉個例子。如果我們要多配幾付鎖匙當備用,你會拿哪一把鎖匙去找鎖匠配鎖呢?我想一定會用最原始的那一付吧!

因為,如果之前打的第一把已經稍稍地偏斜,不好開門,那第二把打得像第一把、第三把像第二把,到後來第四、五把一定是打不開門的,因為它已經偏離了原來該有的位置了。

原子彈爆炸就跟放射治療一樣,到底是得到好處還是造成傷害?我們必須顧慮到正常組織可以忍受的「照射量」,將放射治療的劑量,很準確地放到該治療的地方。

傳統的放射治療重視的是「區域性」,現在則注重「準確性」。像現在研發的「影像導引旋弧刀放射性治療」,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在治療的同時,醫生可以確認他要治療的地方。

如果這點獲得確定,正常組織就能得到保障。由於照野變小,便可以增加單次劑量來得到更好的癌細胞殺傷效果,因為每次治療都與對癌細胞的殺傷力成正比。

相對於從前的「區域性」照野,多是為了遷就其準確性。這樣一來,便可減少了照野的次數,這也是目前「低照射次數」的原理。

所以,任何放射治療都必須同時兼備「密集」與「精準」兩項原則,才是放射治療的精髓。

二、外科:微創手術的進步

隨著腫瘤治療方法的進步發展,外科在腫瘤治療上所扮演的角色,也開始有別於以往。

以前治療腫瘤只有單一方法,就是「切除」,因為後面沒有其他治療方法了,只要醫生切除得夠乾淨,病患的治癒率就高;切除得不夠乾淨就注定失敗。所以那時候的外科步驟非常重要,器官的損害也較為嚴重。

早期外科其實是一種嚴重且具破壞性的方式,如果是大型手術,幾乎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當時的手術只考慮到患者的治癒率,為求病人能夠活下來,不管外觀變成什麼樣子,即使存活後像科學怪人一樣,但只要能將腫瘤徹底消除,患者的美觀、器官功能、生活品質都不在考慮之內。

所以,口腔癌患者在手術過後,嘴巴、牙齒都無法對齊,乳癌切除後就只剩下皮包肋骨而已。

以目前的醫療眼光看來,早期的腫瘤手術其實很不得已,現在已經沒有人這樣做。
因為手術後的治療工具愈來愈多,所以運用外科手術的部分也相對愈加保留。

以前咽喉癌動不動就要全喉切除,喉嚨切除後病人無法說話,失去了社交的功能。

現在則可以使用放射性治療,癒後結果與全切除的效果一樣,卻保留了患者說話的功能;更何況還有化學治療,對病情的控制及功能的保存也有相當貢獻。

在乳癌方面,歐洲國家也慢慢不主張乳房全切除,改採行局部切除來保留乳房,並在術後輔以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一般來說,治療後結果也與根除性切除的效果相當。

與乳癌發生率幾乎等高的攝護腺癌也是。目前在國外的治療,有八成的攝護腺腫瘤,醫生多不主張開刀,只做切片後就轉給腫瘤科,較晚期的攝護腺癌更是如此。

因為晚期的攝護腺癌病人在開刀後,會造成性功能的障礙或出現大小便失禁問題,而且切除手術造成的結果,都比做放射線治療還差。

由此可知,腫瘤外科的現狀就是微創手術的進步。在相同的結果下,盡量保留器官的外觀和功能性,同時減少住院及恢復的時間。

以大腸直腸癌為例,現在甚至可以做到利用腹腔鏡開刀,只留下兩公分的傷口。由於研發的醫療方法和工具愈來愈多,如果是一樣的治療結果,當然要選擇能讓患者保有一定生活品質的醫療方式,來作為主要的醫療工具。

抗癌工具的整合

由於治療工具的增加,使我們更有機會找尋不同的組合,得到更好的功能保留及尋求更佳的治療效果。

以大里仁愛醫院的直腸癌為例,以往都是切除腫瘤及肛門,再施以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來減少局部復發與遠端轉移來達到治療的目的,但病人必須犧牲肛門。

現在的做法是先施行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及影像導引旋弧刀,最後再利用「超音波刀」進行微創手術,不但效果良好,且病人的傷口大約只有五公分(以前二十公分),且百分之九十五可保留肛門的功能。

相信未來一定有更多的組合方式,來改變傳統的方式,在使用於不同部位的腫瘤上,這也是癌症病患的一大福音。@(本文結束)

摘編自 《從來不放棄:關於癌症,腫瘤科醫師給你的真心建議》 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提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