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智庫:課奢侈稅 無法解決稅制不公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03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北報導)行政院提出「特種貨物及勞務稅條例」草案,即「奢侈稅」條例草案,台北大學財政學系教授蘇建榮表示,除房地產外,課徵特種貨物及勞務稅條例之項目少、門檻高,以致稅基有限,不具奢侈稅的實質意義。台灣智庫執行長鄭麗君指出,奢侈稅無法解決稅制不公問題,更不能促進所得重分配效果。

台灣智庫24日舉行「超越奢侈稅─稅改不容迴避」記者會,由智庫執行長鄭麗君主持,邀請智庫諮詢委員呂曜志、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副教授呂建德、公平稅改聯盟召集人王榮璋及蘇建榮與會討論。

蘇建榮指出,該條例所定的高消費額之特種貨物與勞務,雖深具奢侈性消費的特質,但高消費額之特種貨物與勞務僅包括單價達300萬元之小客車、遊艇、飛機、直升機及輕型載具、單價達50萬元之龜殼、玳瑁、象牙、珊瑚、毛皮及其製品單價達50萬元之家具,以及每次銷售價格達50萬元之入會權利,能課的稅基在項目有限、門檻過高的情況下,能達到奢侈稅的效果有限,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蘇建榮表示,奢侈稅只能暫時抑制不動產市場投機行為,因為當今不動產市場投機風盛,根源於資本市場的交易利得不課稅,不動產的交易利得不依實價課稅,以致藉由不動產及其他資產之投機性交易便可輕易累積財富,加以與財富移轉相關的遺產贈與稅由累進稅制改依比例稅制輕課,終致富者愈富貧者愈貧。

他認為,政府要打擊投機、追求稅負公平,應將資本利得納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並對長期持有者減半課徵,並配合遺產贈與稅及土地增值稅的調整,以提高現行稅制之稅負分配公平性。


公平稅改聯盟召集人王榮璋。(攝影:鍾元/ 大紀元)


王榮璋指出,馬政府三年來推動不少減稅措施,包括期貨交易稅、遺產及贈與稅、貨物稅、營業稅等,減稅造成稅收減少,例如針對富人的遺產及贈與稅減免,已造成2009年度減少了64億元稅收。外界一向認為減稅能帶動經濟成長,但從數據發現,減稅並不能帶動失業減少及經濟成長,尤其當政府一味減免租稅後,反而導致900萬勞工負擔7成的稅,這樣的租稅制度公平嗎?

呂曜志表示,目前稅制根本解決之道還在稅制改革,首要在全面擴大財產稅課稅稅基,且強化綜所稅制的累進功能,減少受薪階級的負擔,為國家因少子化及全球化所需投入社會福利與產業發展政策,預備中長期財源。

呂建德指出,台灣中產階級所得萎縮而貧富差距擴大。他認為對低所得者社會救助有其必要,目前對近貧階級計算太過嚴苛,應提供其適當工作誘因。而對中產階級要重視其就業安全感,建構完整社會保險制度,並透過薪資所得稅額扣抵方式減輕稅負負擔。


台灣智庫執行長鄭麗君。(攝影:鍾元/ 大紀元)


鄭麗君表示,目前稅制國家的稅收有7成來自受薪階級,有錢人的稅很難被課到,政府推動社會福利政策時,財源卻多數由受薪階級負擔,缺少富人的稅,弱勢族群一直是自己在照顧自己。她主張應對有錢人的資本利得課稅,增加富人稅以減輕一般受薪階級的稅率負擔,並將增加稅收作為人力資本投資與社會福利政策,才能縮短貧富差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