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防毒塑 台學者籲建化學物質履歷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1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10日電)多位風險分析學者今天指出,塑化劑風暴的癥結在於「食品業可以跟化工業買原料嗎?」消費者求償可促使食品界加強把關,政府也應效法歐盟建立化學物質履歷,以免流向食品。

台灣風險分析學會秘書長、台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吳焜裕今天說,化工廠漏報20餘噸的塑化劑DEHP,「像變魔術一樣,到哪裡去了?」食品業者豈不是每天都要猜,下次會是什麼化學物質跑到食品裡?

吳焜裕說,現況的食品履歷與化學物管理脫鉤,而且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列管的毒性化學物質只有271種,風險評估也侷限於此,這讓外界誤以為不列管、不評估的化學物質就不毒、就沒有危害。

學會會長、台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詹長權指出,食品安全光是把關食品生產履歷還不夠,政府應效法歐盟的REACH規定,將1萬5000多種化學物質登記註冊,輸入1噸以上化學物質的業者須向歐盟化學局檢附樣品、風險評估,且登記源頭與流向,以便歐盟掌握是否流入食品製造業。

詹長權說,過去食品添加物的管理侷限於防腐劑檢驗,以致數年內,三聚氰胺、塑化劑事件接連發生,宛如食品界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他說,如果食品和化學物質的履歷沒有連結起來,光是加重黑心食品業者的重罰與刑責,不足以防制惡行再度發生。吳焜裕也說,只著手修訂食品衛生管理法,而無全面性的源頭管理思維,黑心業者很可能出現豪賭行為。

學會理事、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周桂田認為,塑化劑風暴暴露政府在食品安全與化學物質監管的行政怠惰,以及食品製造業疏於食品安全把關。他支持消費者求償,促使企業和政府拿出行動改變現況。

周桂田認為,在刑法侵權行為的思維下,消費者訴訟求償並不容易,所以政府應該和食品業者成立「超級基金」,對塑化劑受害者採用救濟補償,且受害舉證責任應由廠商擔負,而不是消費者。

周桂田說,「為何有業者能從塑化劑風暴全身而退?」這是食品業者都該思考的問題,政府應建立食品資訊揭露及預警原則,督促食品業者加強把關食品生產履歷及審核管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