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大學評鑑紛爭 脫鉤退場聲浪起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2日電)大學評鑑的初衷是協助學校改善品質,卻因與「退場機制」掛鉤,形成部分扭曲現象,中研院院士發起檢討大學評鑑連署,引起共鳴,未來評鑑是否與退場脫鉤,成為矚目焦點。

中央研究院院士林毓生返台參加院士會議期間,走訪各大專院校,發現學校動用大筆經費、召開100多場準備會議、印製的文件堆積如山、教授疲於奔命等怪象。他在院士會議上發起連署,已有多名院士響應。

林毓生認為,大學評鑑已干擾學術自由,教授苦於應付評鑑,易影響原有的教學、研究工作。他認為評鑑不該做得太頻繁,也不該成為淘汰辦學不佳大學系所的工具。

林毓生點出大學評鑑的核心問題,教育部長蔣偉寧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也指出,大學評鑑的目的,是幫助學校改善教研品質,而非淘汰系所,目前評鑑與退場機制掛勾的方式,的確有檢討的空間。

世界主要國家大多設有定期的大學評鑑,但不見得與退場機制相結合。台灣現在的社會氛圍,認為大學過多、大學生滿街跑,一直存在著淘汰辦學不佳學校的聲浪,因此產生評鑑、退場掛勾的模式,但也讓評鑑變成各校「生死攸關」的問題,不得不大張旗鼓、全力以赴,形成院士們口中的扭曲現象。

過去有學校系所各自為政,教授各管各的,沒有統一規劃的課程,老師用「萬年教材」上課,學生用「萬年筆記」應付。大學評鑑讓學校、系所有了「令箭」,得以推動教師共同向前,維持教研品質穩定,還是有它的功能,絕非一無是處。

蔣偉寧表示,未來朝向由各校「自評」,研究型、教學型、科技大學等不同類型的學校,也可依各自的發展特色打造專屬的指標,這項政策應能改善過去偏重單一指標的亂象。

教育界人士認為,更該檢討的是大學退場是否仍應與評鑑掛勾。事實上,隨著少子化、學生來源的減少,「市場機制」就能自然而然地讓招生不佳的大學退場、轉型,根本不需以政策強制介入,教育部也不用夾在社會氛圍和學術自由之間,弄得裡外不是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