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做大海的兒子 香港最南島嶼「島主」的漁民人生

文/林哲、曾蓮
人稱蒲台島島主的羅金樹(樹哥)的一生和大海緊密聯繫。(陳仲明/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260
【字號】    
   標籤: tags: ,

清晨6時半,天仍矇矇亮,在香港最南端的隱世小島上,人稱蒲台島「島主」的島民羅金樹(樹哥)已經開始駕著小艇出海捕魚,除了炎熱和惡劣天氣外,每天清晨一次,下午一次,日日如此。樹哥是土生土長的島民,一生都不願離開蒲台島去其它地方生活。今年73歲的他,身體依然健朗。

若得到更多的漁獲,未能售出或食用時,樹哥會將魚養在魚排裏。(陳仲明/大紀元)

也許世界上的每一個漁民都是大海的孩子,樹哥的一生和大海緊密聯繫。靠海食海,他駕輕就熟地撒下漁網,每一次都帶來不一樣的漁獲,對他來說是一種樂趣。他爽朗地笑著,指著簡陋漁籠說:「吃不完就養著!」雖然每天都過著類似的生活,但他知足常樂,十分熱愛島上的生活:「我整世都不覺得悶,我從出生就已經在這裏,都不覺得悶。以前就算沒有這麼多朋友,我都是這樣生活的。」

船上出生長大 一輩子離不開大海

樹哥在船上出生,連接生都是由外婆做的,沒有去過醫院。他提到,50年代的時候拿出世紙很隨意的:「入境處下面有一個部門專是負責身份的,因為香港以前是一個漁村,離島都是一些漁民,有專船來登記,問你的小孩甚麼時候出生的,就給他出世紙。就算一個很大的嬰兒,他也發給你的。只要他的爸爸媽媽各有一個身份證就OK了。有了出世紙之後,政府就為你服務了。」

在大約上個世紀60年代時,樹哥一家用三百元買到了島上的一間房,從此「船民變島民」。他生動地描述當年事:「船都很殘舊了,也破了些洞,住不了啦。一家六七口怎麼住啊?一入水可能就沉下去了,一家大小可能會淹死的喔!後來不行了,想了一想,搬吧!就搬了上岸。」

樹哥有一艘綠色的小艇,他常常跟村民們一起出海打魚,也不時獨自一人出海。(陳仲明/大紀元)

時代變遷,許多漁民搬離小島,到市區甚至外國發展,但樹哥堅持留在島上,他總覺得這裏才是自己的家。樹哥有一艘綠色的小艇,他常常跟村民們一起出海打魚,也不時獨自一人出海。在不同的季節,出海下網捕魚的頻率不同。從大概10月開始下漁網,開啟了捕魚生活:「春天是墨魚,夏天魚多蟹多,不時有龍蝦、墨魚、鱲魚、黄立鯧,形形式式很多種,也有螃蟹,比如白蟹和紅蟹。」有時捉到大的蟹,一隻差不多2斤重,可以賣到一千元一隻。樹哥有好的漁獲,就會打電話給做代理的漁民朋友交收,他不志在賺大錢,賺夠自己的生活費就足夠。

每個季節有不同的漁獲,十月是蟹的季節,漁民捕獲了一批海蟹。(陳仲明/大紀元)
一條魔鬼魚也被捕撈上岸,最後漁民將其放生。(陳仲明/大紀元)
一條魔鬼魚也被捕撈上岸,最後漁民將其放生。(陳仲明/大紀元)
漁民捕獲的海蟹。(陳仲明/大紀元)

樹哥在夏天是不落漁網的,因為太辛苦,天氣十分炎熱,單純用手釣魚夠自己吃就足夠了。捕魚時偶爾會遇到水母(白鮓),樹哥說:「那些白鮓撲到身上,好像有毒,皮膚感覺很癢的,要穿雨衣,成身大汗,我年紀大了,身體受不了。」在夏天,樹哥則會用更多時間來享受時光,多點娛樂活動,比如釣魚、捉泥鰍、接待客人等等。

樹哥在夏天是不落漁網的,因為天氣十分炎熱,穿著雨衣太辛苦。到了秋涼的時候,他才會出海。(陳仲明/大紀元)
漁民們提著「戰利品」上岸。(陳仲明/大紀元)

小島生活自由自在 感受人情味與海洋味

對比蒲台島和市區,樹哥更喜歡住在島上,他也曾經到市區居住,住了一段時間他不是太習慣:「在市區我的朋友沒有這麼多時間陪我的,飲完茶、吃完飯肯定就回家的啦!在家裏看電視一會兒就睡覺了。我對電視沒甚麼興趣,除了新聞、天氣,其它都不看的。逛公園的那些不屬於我,我不喜歡,逛公園就是跟一些老伯聊聊天,如果話題不合適就聊不下去了,只能回家看看電視。」

樹哥習慣在小島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島上不覺得悶,我整世都不覺得悶,我從出生懂事已經在這裏。以前沒有這麼多朋友,我都是這樣生活的,現在就多了點而已。有些朋友有空就跟我玩玩牌,玩著玩著現在就比較多了點啊⋯⋯」樹哥不時出海捕魚,收獲的海鮮就拿來招待朋友,每逢周末,總有很多過往的島民回到小島度假,追尋那份都市難以尋覓的味道,緩解鄉愁。樹哥最開心的就是和村民們聚首一堂,喝啤酒、打牌、打麻雀、吃海鮮。如今在島上長住的居民約10人,而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蒲台島村民人口曾高達二千人。

蒲台島村民一起吃海鮮大餐。(陳仲明/大紀元)
村民招待客人食用的蒸魚,有著「家」的感覺。(陳仲明/大紀元)

筆者在蒲台島,感受最深的就是人情味。在村民熱情招待客人吃海鮮時,桌上擺滿了肥美的新鮮螃蟹、清香的蒸魚等,客人不禁感嘆:「哇,這是純粹的海洋味道!」旁邊村民趕緊接了下一句:「還有人情味!」

明記海鮮酒家是蒲台島唯一的一間大型食肆,村民喜歡在此相聚一堂共度良宵。(陳仲明/大紀元)

尤其是一年一度的天后誕,以及三年一屆的太平清醮,更是村民的大日子,樹哥駕著小艇忙個不停,一會兒接待客人,一會兒捉魚上岸,手持啤酒與朋友談笑風生,不亦樂乎。

蒲台島天后廟一景,一年一度的天后誕是村民的大日子。(陳仲明/大紀元)
樹哥收穫的漁獲,都願意在節慶、假日與大家分享。(陳仲明/大紀元)

樹哥有一位很好的朋友Francis,幾乎每周末都從市區趕到蒲台島,特意來感受小島上的人情味,Francis講述自己在80年代來蒲台島旅遊時看到的盛況:「好興旺,幾百人在這個島上,這裏到處都是房子,以前好開心的,吃得好好。隨著時間流逝,又沒有水電,就變得差了,慢慢村民就離開這個島,去外面謀生。」他最後希望,曾經的蒲台島居民回這裏能夠開心,移居出去的人能回來:「重新回到80年代,真是好多人,好熱鬧的。」

一葉扁舟飄泊海上,原來是樹哥駕著小艇出海捕魚,他喜歡在小島自由的生活。(陳仲明/大紀元)

蒲台島長期面臨水電問題 長者求醫難

蒲台島雖然美麗又寧靜,可惜缺水缺電,靠兩部發電機供電,一天僅在入夜後供電約12小時,還不時停電。水源方面靠民政處興建的兩個簡陋的儲水庫收集雨水生活,儲水量為12.7萬公升,但在旱季水源不足是常態,要依靠民政事務處派船運水。水質方面,村民在2016年採樣到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化驗室化驗,報告顯示水質差劣,部份指標比世衛標準超出26倍。

蒲台島村委會主席羅成曾帶筆者查看島內的水井,他提到,在2015年水務署曾經研究供水方案,在島上進行地下水研究,建議可重修舊井作後備水源,但開發地下水的計劃至今仍未展開。

Francis也希望政府能重視並早日解決蒲台島的水電問題。他講述,如果蒲台島的水電供應正常,好多在這裏長大的島民都是想回來生活的,那種鄉土情懷是變不了的,他自己也用實際行動支持蒲台島,參與蒲台島村公所工作關注組的一些活動,希望政府正視並改善島民生活設施,為島民爭取權益:「我希望自己能為蒲台島做些事,希望他們能夠受惠。」

樹哥在島上居住,當然也希望可以多些人返島陪伴,不是僅在天后誕的時候才回來,但與他同輩的村民都已年邁,如果身體不好,在島上生活的醫療是一大問題,需要勞師動眾打電話給消防、救護,經過一大堆手續才能得到醫療協助。

蒲台島沒有直升機場,植被覆蓋面廣,對於醫護直升機救援來說也有一定難度。(陳仲明/大紀元)

「直升機是最慢的!」樹哥回憶,昔日可以直接聯絡水警,現在不可以:「以前我有時出去看醫生,以打電話為例,以前是不用通知那些消防員的和救護員的,我們之前打999,水警馬上就來,載我們去碼頭,救護車載我們去到瑪麗醫院。現在不是了,你要經過消防,還要給救護。最後叫來直升機,因為這裏沒有直升機場,這裏很多樹,兜幾個圈才找到降落的地方,又要叫那些救護員下來檢查一下病人行不行,不行才用救護床把他拉上去。所以我們經常講『叫得來人都死了』!」

*********

疫情籠罩香港,許多市民被困在家中「抗疫」,過去繁華的城市一夜之間變得冷清。任市區翻天覆地的變化,樹哥仍在小島過著清靜的生活,以海洋相伴,自給自足,他仍有一絲力氣,就會駕著小艇出海,延續他的漁民人生,或許,這也是另一種幸福。◇

蒲台島燈塔。(陳仲明/大紀元)
蒲台島日落。(陳仲明/大紀元)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筆者曾於國家圖書館查找抗日戰史資料,發現一本全新改版的《中國陸軍作戰各大戰役實錄》珍貴史料,然而此書在各大書局中卻未發現販售,因此只得聯絡作者,想購買此書。2009年,筆者與友人一同拜訪作者楊濬彥先生,因此發掘了這位已高齡九十九,一生反共的國民黨抗戰老兵的精采故事 ,他的一生彷彿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
  • 中國第一貪江澤民家族斂財萬億;嫡孫江志成躲貓貓起家坐擁5千億資產;江志成借毒生財,涉核酸收割;江澤民死失靠山,江志成榮登殺豬榜頭號追蹤目標。
  • 與西方基督教相關的聖誕老人(Santa Claus)和東方的壽星老人一樣都是民間喜聞樂見的傳說人物。不同於只留在傳說中的東方老壽星,每年聖誕期間,世界各地都會有成千上萬的聖誕老人同時出現在我們的真實生活中與大家共慶聖誕。
  • 戰爭中的的神蹟,一人俘虜132人怎麼做到的?為神服務與向國家效忠,在戰場上如何兩全?懸崖上的軍醫,硝煙中如何一人救下75名傷員?
  • 出生於俄羅斯的亞歷山大‧格拉博維茨基(Alexander A. Grabovetskiy)很早就發覺木雕十分迷人。大約五歲,他就對當地的禮品店中那些手工製作的木雕玩具——雕刻的熊及其它小動物,深深著迷。他還記得他不停地問自己:「它們是怎麼做出來的呢?」當時,小小年紀的他一點也不知道木雕會成為他的世界,而一把簡單的木刻刀會是他在蘇聯與美國的救星。
  • 方形臉上戴著方形眼鏡永遠掛著和藹笑容,奉獻台南藝術文化教育一甲子,獲頒「台南文化獎」、「教育奉獻獎」等,教育家兼藝術家潘元石是台南許多人敬愛的潘老師,也是奇美博物館親切的潘館長。
  • 中國人權活動家、新公民運動成員之一的張寶成在2013年那次被抓之前,曾經對當時的未婚妻劉珏帆說過一句話。他說:「中共這堵牆看著很高、很堅固,可是如果我們每個人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在自己能承受的壓力範圍內做公民維權這些事的話,哪怕你轉貼、圍觀、哪怕拿牙籤去摳牆縫呢,每個人都對著這堵牆使勁,那麼這個獨裁專制制度結束的日子就不遠了。」 劉珏帆回答說:「我沒有你張寶成的勇氣去坐牢,那我就做一根牙籤吧,去摳牆縫,讓這堵牆早一點倒塌。」
  • 卡拉OK問世已有半個世紀的時間,它是現今風靡全球的大眾休閒娛樂方式之一。如果當年發明卡拉OK的日本人井上大佑(Daisuke Inoue)申請專利的話,他光是去年一年就能賺到1億美元的權利金。那他為什麼不申請專利呢?
  • 生長在烏克蘭的基輔,Olena Balakina現在是當地一位頗有名氣的室內設計師。儘管在這個行業中打拼的時間還不算長,Olena卻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她曾設計過基輔一處名為San Pietro的大型藝術和文化中心,並用其源於文藝復興的古典美學理念征服了許多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