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組圖:張光賓百歲祝壽研討會在故宮舉行

人氣: 17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3年12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張光賓先生百歲祝壽研討會」日前於國立故宮博物院文會堂舉行,由故宮博物院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聯合舉辦,探討張光賓書法、繪畫及藝術史成就,兼及他樂善好施,平易率真的為人和豐富的人生閱歷。

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表示,張光賓於民國57(1968)年任職故宮博物院書畫處,76年退休;他的書畫藝事與書畫研究如藝舟之雙楫,並轡齊驅。書畫創作方面,歷年來舉辦多次個展,獲得行政院文化獎及國家文藝獎殊榮。書畫研究方面,民國64(1975)年籌辦的元四大家展及圖錄,至今仍然為博物館與學界奉為圭臬,此外元朝書畫史考辨,深受學界敬重。

張光賓_林下高仕34 × 35cm。(藝境文化藝術)

臺北藝術大學校長楊其文表示,1982年國立藝術學院(今臺北藝術大學)草創之際,張光賓即以其書法及研究成就受到延聘,期間斷續教授書法相關課程數年,也與北藝大的老師、學生結下深厚的情誼。情誼來自於他對學生們的關懷,而關懷是出於一種同樣對藝術的痴誠,瞭解藝術學習上的種種艱辛。張光賓以一己能力所及,前後三次共捐助新臺幣壹千萬元,對未來愛藝術、愛書畫的學生持續其深澈的關懷。

「張光賓先生百歲祝壽研討會」日前於國立故宮博物院文會堂舉行,由故宮博物院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聯合舉辦,探討張光賓書法、繪畫及藝術史成就,兼及他樂善好施,平易率真的為人和豐富的人生閱歷。圖為張光賓(第一排右四)與故宮及臺藝大等來參加研討會的貴賓等人士合影。(鍾元/大紀元)

張光賓 (1915─)

張光賓字序賢,號于寰,1915年生於四川省達縣。28歲進入重慶的三年制國立藝專,師事傅抱石、李可染、豐子愷、黃君璧、高鴻縉等名家。1948年隨國民黨政府播遷來臺,1969年從國防部諮議官上校退役。經當時參軍長黎玉璽將軍推薦,他轉到心儀已久的故宮書畫處任職,以55歲之齡從委任最低職等試用助理幹事做起,在故宮從事藝術史研究將近19年,他發表數十篇中國藝術史重要論文,特別是元代書畫史研究《元四大家》、《元朝書畫史研究論集》、《元代繪畫菁華》,以及《富春山居圖》真偽懸案等論述,具有關鍵地位。對於釐清古代書畫史的問題,通達之成就具有卓越貢獻,被藝術史學家喻為「元代書畫史活字典」。

雙溪古道-張光賓_96.5 × 89 cm。(藝境文化藝術)

1987年以故宮研究員屆齡退休,專心於書畫創作。他以其書畫史家的身分書寫書法,篆隸行草等體式均擅;作畫則以筆墨揮灑,其點皴筆法的層次變化,獨樹一格。在藝術創作上的地位,曾獲「行政院文化獎」、「國家文藝獎」與「國立歷史博物館榮譽金章」。張光賓常以宿墨作畫,使用小筆來畫點,以點代皴,以焦墨渴筆的獨特創作法,由排列的墨點再構成畫面,形構了蒼蒼鬰鬰的造景輪廓。

張光賓_山靜泉鳴(一)96.5 × 89 cm。(藝境文化藝術)

83歲起,他以「焦墨散點皴」方式作畫;91歲左右,其風格為之一變,突破筆墨線條結構,再創「焦墨排點皴」的筆法。在筆墨堆疊之際,無需顏色綴飾,鋪陳出層疊、厚實的幽遠意境。張光賓不僅以藝傳薪,書畫淑世,捐助藝文團體暨學校之現金、書畫作品,在新臺幣數千萬元之上。其在創作上豐盈傳統,在研究上樹立標竿,更在德操上展現典範。

蒼山白雲人家-張光賓。(藝境文化藝術)

「張光賓先生百歲祝壽研討會」與會專家分享見解

北藝大美術系副教授黎志文表示,張光賓退休後,維持年輕時就養成每日持之以恆寫字、書畫、樸實規律的生活。只是逐漸放下研究撰文的硬筆,全心投入書畫,日有起功,求精求進,自得其樂。除非累了伏在桌上小憩一下,臨書作畫貫串了從天亮到星夜的生活,成為一種習慣,不可一日偏廢。這種將書畫融入生活、生活融入書畫的情況,使他隨時可以處在一種創作的狀態。一天荒廢不提筆,就覺得奇怪。有次到花蓮太魯閣遊玩,停筆三日,便覺渾身不自在!

2013張光賓_具區林屋洞天(局部)。(藝境文化藝術)

故宮博物院前書畫處處長王耀庭說,張光賓高齡百歲,猶能在書畫雙領域,自在地筆墨揮灑,且老而碩健者,若再說身具書畫史家,至今年齒資歷能相若,兼有如此成就,「臺灣藝壇,我想舉也舉不出了。」書畫家年登耄耋,高年作書畫,常常是轉成簡率意,隨興而歸真返璞的氣象,張光賓老而彌堅,依然是解衣盤礴,裸袖握管,創造出連障盈牆的大畫作。

[[7]]

張光賓_山水七聯屏2_偃松林豁138 x 70 cm 。(藝境文化藝術)

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何傳馨。(鍾元/大紀元)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何傳馨表示,張光賓的書法是以其豐厚的學養為基礎,無論是書法臨習,書寫成幅作品或怡情遣興,隨手贈予他人的小品,都本於追根究底,探本溯源的書寫精神,博採古代書法大家的精華,將不同書體巧妙的變化融合,最後達於神逸豪暢任自然,返璞歸真,平易簡率的境地。

[[10]]

張光賓_山水七聯屏4_層巖疊翠138 x 70 cm 。(藝境文化藝術)

故宮博物院前教育展資處處長朱惠良。(鍾元/大紀元)

故宮博物院前教育展資處處長朱惠良說,張光賓曾謂:「我的治學心得是五個字─拋開,埋下頭;我的養生心得是六個字─靜下來,放輕鬆。」他的學問緊要處在沈潛專注,心無旁騖,數十年如一日,故不論學術研究或書畫創作,均卓然自成一家風格,後之學者實望塵莫及。朱惠良以張光賓語與藝術史研究同好共勉:「書畫為終身事業,唯須盡其自我,力爭上乘,遊心恬淡,順乎自然。」

[[12]]

張光賓_山水七聯屏6_湖山清境136.5 x 70 cm 。(藝境文化藝術)

財團法人邱再興文教基金會鳳甲美術館館長翁淑英表示,張光賓的「焦墨排點皴」近看滿是密密麻麻的皴點,遠看則像是層次分明的山巒筆觸。在山水營造的堆疊與墨趣相映疊的畫面裡,隱約顯現出一種極簡的意境,同時也傳達出厚實筆法的力道。

張光賓_山水七聯屏7_溪深幽懷136.5 ×70 cm 。(藝境文化藝術)

北藝大助理教授趙宇脩說,張光賓作於2012年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潛藏著「焦墨排點皴」出現。最奧妙的轉變,無法想見的許多細膩的排點趣味都在此作出現。「焦墨排點皴」在此作,細如絮,粗若礫,淡若蝸涎,濃若版印,將「禿筆」、「焦墨」、「飛白」、「排點」的可能性發揮淨盡,也將皴法的獨立意趣與繁複的山水體骨作了極高明的結合。

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蔡耀慶表示,張光賓的水墨世界飽含著中國歷代士人通過格物致知的認識法則,建立龐大的內心自信,由此擴越為雄強的知性空間,探究了人和天地萬物的關係,帶著無限的興奮,吟唱著自在的歌謠。

(責任編輯:孫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