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發展創新經濟 台學者:先修過時法令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3年12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徐翠玲台北報導)根據統計,2000年台灣有很多新公司上市、上櫃,接著就一路下滑,到2010年趨近於零。台灣大學副校長陳良基在6日科技諮議會議中指出,這樣的趨勢非常危險,沒有新公司提供就業機會,年輕世代怎可能找到工作?政府打算從效率經濟轉型到創新經濟是很好的策略,但法令、預算分配及研究計畫審查,幾乎是20、30年前舊制,必須調整、修正。

陳良基說,如果要打造創新經濟,則預算分配、學術界研究計畫檢視及審查系統等,不能再跟2、30年前一樣,若要改變現在技術建設情況,也必須修法。不過,目前政府的架構,並沒有單一部會推動創新生態系統;而政府補助業界研發政策,都是漸進改善不是創新,這部分必須調整。

陳良基指出。從IP(智財)到IPO(股票公開發行),技術擁有者很多是大學教授,但法令規定教授不能是新創企業董事會成員,也不能擁有新創企業10%以上股份,讓科技的擁有者沒辦法建立IPO。而執行制度僵化,研發部分把學門分得非常細微,如國科會分成生物、醫學等部,部下再分門,瓜分預算是問題。還有台灣缺乏天使投資人、創投業者不肯冒險支持以及沒有很好的業界導師,對年輕世代創業都很不利。

缺乏開創性 產學落差明顯

至於產學落差原因,陳良基認為,學界要的是發表論文,在國際一流期刊刊登。產業界只是追隨別人腳步,並不真正開發產品,學界與產業這兩股不同力量造成空洞。而台灣科研也有盲點,研究很零散無法從點到面,大部分研發只是漸進改善,缺乏開創性,也沒創業思維或心態,能對本地產業有影響及協助發展成長。

陳良基認為,產業必須有破壞式創新,政府也要運用經費分配的權利來幫助產業,把經費花在研發創新產品上。陳良基以丹麥為例,丹麥中學就有創業課程,創業精神培養從中學就開始,台灣現有教育制度,就連大學八、九成學生,到畢業前都沒修過創業課程,這是創業教育問題。創新不能與博士學位劃上等號,必須要有創新教育,政府提供大部分研發經費,政府有權力及影響力改變目前的創新模式。

關於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認為,台灣不需要太多大學與博士生,宏碁董事長施振榮表示,假如對社會沒有貢獻,擁有再高學歷也無用。台灣市場小,必須把國際當成舞台,一個人假如在台灣可貢獻的價值是一,國際化後的價值可以加兩個零。◇

(責任編輯:敏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