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研究:學習認知快樂表情 過激行為減少

人氣: 22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3年04月03日訊】(大紀元麥迪綜合報導)根據近日發表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的一項研究透露,有犯罪傾向的年輕人學習從面部表情認知出快樂的表情,其憤怒與過激行為大大減少。研究者通過改變他們認知面部表情的觀念,達到其情緒上的舒緩。

研究者先讓參與者觀看幾組不同表情的圖像,包括快樂、憤怒和含糊的表情,他們必須說出含糊表情的圖像中顯示的是快樂或憤怒。研究人員觀察參與者的回答作為基點,再告知他們先前認為是憤怒的表情實際上是快樂的表情,從中改變他們的觀念。

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的馬庫斯.穆納夫(Marcus Munafo)和伊恩.本登-沃克(Ian Penton-Voak)想通過上述的研究,探索含糊表情的認知能力與過激行為之間的關係,主要對象是健康成人,以及有犯罪傾向的少年。

參與首次試驗的40名自願人士最終能夠分辨出那些含糊表情其實是快樂的表情。報告顯示,他們自身的憤怒和過激指數都變得比較低了。同樣的試驗,研究找來了46位11-16歲的「問題少年」並教導他們認知出快樂的表情,兩個星期後試驗結果顯示他們的過激行為也減少了。

人的情感生成源自觀念

穆納夫稱:「我們的研究結果強力地證實了情感的生成是導致憤怒和過激行為的原因。這在未來可能會帶來新的行為治療」。

其實,從上述的研究可以發現所謂的情感生成也是源於人的觀念。試驗教導問題少年從含糊表情認出快樂的表情,也只不過是轉變觀念的問題。

研究結果顯示這種觀念是可以改變的,就如試驗中那含糊的表情,如何分辨是快樂或憤怒?帶有偏見或觀念,就可能會把表情認為是憤怒的。換作現實社會,帶有觀念或偏見去判斷一個人,亦很可能會做出錯誤的判斷。

快樂可以感染別人

另一方面,認知出快樂表情的人,其自身的過激或憤怒指數都有下降的現象。這點正說明了快樂是可以感染人的。早在2008年,《英國醫學月刊》(BMJ,British Medical Journal)發表了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和哈佛大學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一項研究結果。研究結果透露,快樂像網絡一樣可以從一人傳播至多人,效應還長達一年。傷心的感染力則遠不如快樂。

快樂在人與人之間的的傳播力那麼強,似乎意味著這與人的本性有關。古人就有「人之初,性本善」的說法。這或許就能解釋當人們認知出快樂的表情後,其憤怒指數下降的現象。換句話說,如果人是本性善良,那麼看到別人快樂,自身當然也會與之產生共鳴;體現在試驗結果中,就是憤怒指數下降、過激行為減少等。

反之,人生下來是張白紙;經過自私、嫉妒等形形色色敗壞的社會觀念和環境污染後,開始抱著各種觀念認識人和事物,從而產生怨恨和過激的想法。埋沒了善良本性的人,其觀念已扭曲,固然難以正面判斷事物。以人善良的本性看待人和事物,不好的觀念、情緒和過激行為等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責任編輯:李茹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