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雜糧復耕初起步 國產大豆競爭力不足

人氣: 4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5年12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鄧玫玲台灣台中報導)長期關注基改議題的「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於3日辦理「新雜糧復興運動:台灣國產大豆產業發展座談會」,邀請農糧署、農改場、不同規模的生產者、豆干與醬油加工業者、團膳業者與消費平台代表共同與談,希望能透過產業鏈的連結與對話,盤點目前國產大豆面臨的問題,建構大豆發展藍圖,逐步邁向新雜糧復興運動。

台大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在座談會開場時表示,台灣的黃豆生產在1960年代有將近6萬公頃的生產面積,到2010年代不到100公頃。這四年來「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推動雜糧復耕面臨很多問題,前進的速度很慢,國人仍然大量食用基改黃豆,成為全世界吃基改黃豆最多的國家。農糧署於今年9月的「104年國產雜糧高峰論壇」中提到,預計於2020年要讓大豆、黑豆、硬質玉米等栽種面積達到3.2萬公頃。然而,許久失修的大豆生產的產業鍊,必須重新修復;而加工業者也習慣使用進口黃豆,當然消費者也就慣性地被餵食,而不知所吃為何物。台灣國產的大豆(包括黃豆、黑豆、樹豆)如何面臨競爭的壓力?這是當前非常重要的議題。

朴子市農會助理技術員蔡嘉航表示,朴子種植25公頃的黑豆與黃豆,目前有機栽種面臨著有心推廣,卻無農夫種植的窘境,現在參與栽種的老農年事已高,號稱「千歲產銷班」,年輕人因獲利不高接手意願薄弱。水賊林友善土地組合蔡得黃則表示,種植的過程需要的機具常常不足,如選豆機、脫殼機、播種機等,都還在研發改良中,而且今年氣候異常黑黃豆都歉收。

丸莊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莊英堯董事長說,他從2008年開始就想採用台灣黑豆釀製醬油,但與農民契作後價格節節高漲,已不符成本,完全憑著一股熱誠在做,政府卻一點補助也沒有,實在是支持不下去。榮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廖玲雪經理則發現,在大量採用台灣黃豆製作豆類產品時,常常要面對蛋白質含量不足,使得產品品質未達標準的問題,是不是台灣豆類的品種與美國、加拿大進口的有所不同?如此想要為食安盡一份心力,似乎必須承擔很多風險。

農糧署雜糧特作科蘇登照科長強調台灣大豆的成本有再壓低的機會,但是消費者的認知是最重要的,當消費者有強烈需求時,就可以帶動價格上揚與農民種植意願的增高。台南農改場農藝研究室副研究員吳昭慧最後表示,因應氣候變遷,農改場一直在進行耐逆境品種選育的工作,也鼓勵農民採水旱田輪作,未來在「市場區隔」與「分流機制」方面會再做更多的努力。

責任編輯:羅令尹

評論